| 
 | 
| 《匆匆》教案时间:2021-05-13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时间匆匆流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很多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和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作者感叹时间如匆匆流水,一去不复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尽人可知的劝人珍惜光阴的格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体会他的真情表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受匆匆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问句。小组交流作者为什么要一次次追问。 2.文中一共出现了多少个文句。问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什么? 生:12个文句。 问的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我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一去不复返。(板书:一去不复返) 三、研读课文,品味匆匆 1.品修辞中表达的情感。 (1)(创设情境)师:这么多问句你见过吗?大概没有吧。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22年3月,又一个春天来了,朱自清先生凭窗而望,她看着,想着:(课件出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开了,有再红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请你仿照上述句子,用上排比的手法,写一写还有哪些事物。 (2)时间都去哪了?古人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师生配合读第一段。 (3)除了排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是在这样的对比和追问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过渡: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同学们时间的流逝本是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是作者却运用鲜明的对比和连续的问句将日子的一去不返写得如此的真切感人,作者这一字一词、一思一念、是否已经走进了你的心呢?请背诵第一自然段。 2.感受“八千多日的匆匆”。 (1)时光匆匆,司空见惯,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画出描写日子匆匆而过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 (2)师出示: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八千多日子你看得见吗?针尖上的一滴水你看得见吗?八千多日子很多,很大,可是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你觉得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B. 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20几年,一滴水,再一转身,两滴水,四十几年,人的一生呢,你又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文中。 C.一生只有三四滴水,人的一生很长,正是在这一悠长,一渺小的对比当中,我们读出的是作者深深的惋惜——师读。 D.八千多日,针尖上的一滴水,怎能不让人觉得匆匆——男生读。 E.八千多日的匆匆,被作者凝聚在一个出乎意料的比喻当中,怎能不让人惆怅——女生读。 F.师:我们再来一起回想一下,那八千多日子,是有多少丰富的滋味呀!十四岁时他与父亲一起定居扬州,快乐生活,这是欣喜的滋味呀!十九岁时,他考上北大,无奈父亲失业,祖母去世,他不得不提前毕业,这是煎熬的滋味啊! 21岁时,他走在五四游行的大街上,这是青春壮丽的滋味啊!这种种的滋味,却都在一悠忽间匆匆而过,作者又怎么能够不怅然呢——齐读。如此想来——(齐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板画“针尖上的一滴水”) 3.品味“一日之间的匆匆”。 (1)八千多日的匆匆,让人感受深切,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品味并划出作者具体描写这一日匆匆的句子。 (2)师出示: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学生接读) (3)写一写:作者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悄悄地过去了,你还能想到其他方面吗,试着写写,至少写三个? (4)师总结:无声无息的时间变成了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盈的青春少年,一会跨、一会飞、一会溜、一会闪,他来去悄然而匆忙,掩不住,留不得。“跨、飞、溜、闪”几个动词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 4.品味“时间之流”的感触。 (1)八千多日的匆匆,日复一日的匆匆,这就是徘徊吧。请默读第4段,找出来作者连续追问六次的句子?并思考表达他怎样的情感?(课件出示六个问句) (2)为何只有徘徊,只有匆匆呢?看,这每一问的主语,都是我,作者扪心自问,问自己什么呢?要理解这点,我们需要借助背景资料来理解。(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匆匆》写于1922年3月,五四运动正处于低潮,这时作者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和人生目标,思想十分苦闷。 (3)A.(创设情境)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作者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和人生目标,思想十分苦闷。因此作者这样感慨——(男女生配合读)。 B.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作者内心充满了无奈、焦急、惆怅、惋惜,所以要问啊——(师生接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C.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改为肯定句(不要白白走这一遭)。 D.那言外之意就是偏要如何走一回啊(填空)要______走一遭。 (4)(过渡):这一问一锤的六次追问,问出了作者的不甘心、不愿意、不能够,那又岂是能平的,这恰恰是不能平的。(课件出示)朱自清为了不白白走这一遭,他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创作。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散文作家。《背影》《荷塘月色》是其代表佳作。 (5)作者的明知故问,引发的是我们的思考呀!生命如此短暂,我们该如度过呢?珍惜时间。(板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这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6)在课文结尾,作者再次发问——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总结:时间易逝,让人留恋,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不白白走这一遭! 四、拓展延伸,升华匆匆 1.小练笔: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珍惜时间的人生主题从未改变,1922年24岁的朱自清先生因感喟时间流逝,写下了《匆匆》。同学们想想12岁的我们,四千多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而六年的小学生活也即将告一段落,面对时光匆匆,你又怎样的体验和感触呢? 2.推荐书目:《毛毛》。(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待王学校 杨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