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时间:2021-05-19         摘要 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作文指导课教师要设计合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欲望,师生在动态中激发兴趣,激活思想,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作文评讲课更要着眼于学生自我改善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 “活” “动” 过程 提升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而学生的学习成长,首先体现在学习的过程。语言训练需要语言体验,而与体验密不可分的就是过程,文本阅读需要过程,写作训练更需要体现过程。 
 王荣生教授曾说过,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这个我非常确信,也是实情。很多老师不知道作文教什么,怎么教,作文教学望天收。学生几年下来,作文水平不见起色,还是不会写作文。 当前作文教学中众多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写作过程,他们追求的是提要求、要结果,写作前先给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注意事项,要怎样不要怎样,之后就开始写作。有的老师作文教学只做两件事——出题目,打分数;有的除了出题目打分数外还会认真的写上几句评语,有的甚至在评语上下很大功夫。事实是,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初中三年,已经看了几年的评语,还想看吗?即使看了又能有什么效果?因为大多数老师的评语基本还是格式化套路化,审题怎样,选材怎样,中心怎样,结构怎样,立意怎样,语言怎样,让学生看什么呢?有很多老师也有作文指导和评讲,但不一定就是作文教学。因为所谓的作文指导,有些无非就是和学生一起审题,还是明确要求,讲写好作文的标准,几乎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至于作文评讲,也就是“表彰大会”和“批斗大会”的结合,可这样的课堂,老师只是一个“法官”而不是一个“教练”对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有帮助。以上种种教学,都没有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课堂教学本应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是由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组成的,作文课堂同样也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作文教学怎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写作过程呢? 首先,作文课堂一定要“活”。什么是“活”,第一,就是作文课堂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活动”,而且必须是原创,不能生搬硬套、邯郸学步,少一些套路化多一些自己的创新,体验和想法;第二,活动要能够激发大多数甚至全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欲望。这就要求老师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年龄特点,并紧密结合课堂目标。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只有在高涨的热情参与下才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让他们喜欢课堂,这样他们的体验、灵感、积累、创作才情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第三,活动要具有现场的再生性。即师生间、生生间可以互相激发兴趣、激活思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即师生都能在活动中被互相点燃生成新的东西。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教授在“描写的奥妙”教学实录中,首先给学生出示一幅“鸭子游水图”让其描写画面,学生代表板书黑板,师生共讨优劣,最后总结描写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把这些原则运用到第二次课堂活动中,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的学习效果,再次强调,第三次课堂实践。第一版块设计简单自然有趣,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可写,极大激发学生兴趣,,作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学生能通过实例自己体会背后的道理,避免了纯粹的知识介绍或复述,举一反三,起到了过程化训练的真正目的。 其次,作文课堂要“动”,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要“动”起来,老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围绕着教师设定好的课堂最终任务而生发、发散,不能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想说到哪就说到哪。第二,老师的动。教师要对课堂学习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参与做出及时中肯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帮助,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按预期层级或有曲折的推进学习过程。第三,最主要的是,“动”要体现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尤其要体现学生自己的体验、思考、反思、提升、完善的过程。不能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或者学生本来就知道结论,要让学生自己经历所有的过程,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自己找到答案,获得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如郑教授的“描写的奥妙”实录中,她并没有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描写要遵循什么规律,要怎么样写出特点,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实践中不断体验,反思,再结合老师自己的知识,悟出描写的规律和特点,再去指导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举一反三。所以,郑教授授课的重点不在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在知识学习的训练过程上。 写作指导课要体现过程,作文评讲课同样需要体现过程。 作文评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有的老师注重结果,有的注重技巧,有的注重细节,但这中间起作用的主要还是老师的师范,这样的模式对学生能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所说的体现过程,不是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如何写得更好,而是着眼于文章写作自我改善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我改善、自我提升、举一反三。如,黄厚江老师在评讲议论文《一万个人眼中的一万种风》中,为了训练学生写议论文要有一个明确的论点采取了如下方法:让学生读例文打分并说明理由,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方向,以学生为主讨论例文观点,观点是否是一个,前后是否一致,论据能支撑观点否等等,共同修改并得出最终得出文章的三个观点,一篇文章,评出了三篇文章!黄老师让学生参与,让他们评,让他们讲,让他们“乱说”,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形成了共识:一是对作品的总体评价,二是对作品问题的发现,三是修改方向的确定,当然最后一个是课堂的重点所在。这样的修改不是立足于把一篇文章改得怎么样,而是要借助这篇文章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目的不是让作者知道怎么改,而是让同学们知道文章该怎么写!这样的评讲课通过作品讨论写作,思考写作,在此过程中体验写作,经历写作,学会写作,获得写作的知识,积累写作的经验。 总之,作文教学中无论是指导还是评讲,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和训练,依赖于对学生的作文有重要训练价值的知识和围绕这些知识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性的训练步骤,在此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学生激发学生,师生共同成长。有了这样的过程,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同时把教师个人素养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当然,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需要我们推陈出新,全心探索各种新的作文课型和教学方法。(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 李敏)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 2. 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 唐彪:《读书作文谱》,岳麓书社,1989年版。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细致教学,共创精彩人生下一篇师德铸魂  忠心向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