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课改, 历史课堂不能当“旁听生”时间:2021-06-01         关 键 词:新课改 改导入方式 改授课模式 改课堂小结 内容提要:改导入激发兴趣 改课堂引领学习 改小结巩固知识 
 新形势下,课堂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遍及到城乡学校、每节课堂。在这场课改大潮中,历史课堂,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历史课堂,应当也必须加入到课改的洪流中,不能当“旁听生”。 一 改革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①。成功的导语如同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精美的置景。然而,历史课堂传统的导语多是“新旧联系式”,即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时间一长,就显得平淡、呆板,缺乏新意,结果抑制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拘一格、因课而异,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对联导入: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运用到历史课堂中,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袁世凯称帝”时,一上课,我先板书出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然后说:“这幅对联上下联字数不相对,应该不算对联,可挂出来之后,人们无不称赞它写得好,写得妙(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同学们想知道原因吗?” “想。” “那么,同学们翻开课本,咱们一起从教材里找。”一时间学生探究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 2 猜谜导入: 大家都喜欢猜谜,我就把这种形式借用到历史课堂上。在讲《秦末农民战争》时,我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捷报(猜历史人物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快答案就出来了:“陈胜(取‘陈述胜利’意)”。肯定学生答案之后,我接着引导学生:“你们想知道陈胜是什么时候的人吗?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多大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秦末农民战争》。”这样短短几分钟,教学相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就创造出来了。 3热门话题导入: 利用学生中流行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讲《三国鼎立》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较多话题也是三国。利用这一机会,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观看《三国演义》,谈论刘备、关羽、张飞等,可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有多少内容是真实的吗?它所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鼎立》。”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 改革授课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学习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历史课堂上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学生只有把学习历史当成一种乐趣,才能主动去学,有所收获。因此,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把课堂变成学生的“游乐场”。 1 变抽象的资料为生动的故事 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要素,所以历史课堂上在严肃的史实中穿插些生动的故事内容,足以变枯燥的照本宣科为生动的故事讲述。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时,我就给学生插入“盟军为迷惑敌人,由丘吉尔手下的谍报机构布置迷魂阵,使希特勒上当”的故事。学生流露出了很高的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复述教材中的插图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在讲《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时,我把图和史实结合讲述:“该图是根据当时的照片画的,地点是在泊于横滨附近海面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右舷甲板上,签字桌边站立的是美、苏、中、英、法等国的全权代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强化了记忆效果。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纯粹的讲解不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而直观的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如历史电影、录像片、幻灯片、历史挂图、复制文物等则可以将一些过去了千百年的、学生无法想象的事物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我就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在讲“北京猿人”时,课前我准备了北京猿人复原像、北京猿人头部、上肢、下肢特征解剖图、石器示意图、北京人采集、狩猎、及使用自然火等一组幻灯片,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刺激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增强学生对几十万年前的历史情景的感知。这些在课堂上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改革小结环节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科学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统揽知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编歌诀、顺口溜等轻松记忆 歌谣、顺口溜读起来琅琅上口,记起来立竿见影。它将乐学与速记融为一体,还能开拓智能、陶冶情操,很受学生欢迎。在讲“南京条约”时,其内容易与其他条约混淆,我就指导学生编顺口溜:“四二年、八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割香港,两千一,五口通商驻领事,进出口货税中英议”。学生很快记住了内容。 2.利用谐音编歌诀快速记忆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编歌诀。学过日本侵华四大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由于其时间易混,我就指导学生编写歌谣(模拟战争造成亲人离散的情形):“东北散姨(31年)九一八,上海散儿(32年)一二八,散妻(37年)凄凄(7、7)卢沟桥,上海才把衣衫(8、13)拿”。这样不仅让学生快速记牢四个时间,而且还让学生认识到了战争的罪恶,引导他们树立起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既教书又育人,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只要历史教师改变观念,多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选取恰当的授课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一定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成果,迎来辉煌的明天。(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大李庄初级中学 葛建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