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沉淀源于人生的不断历练
    详细内容

    沉淀源于人生的不断历练

    时间:2021-08-21     作者:教育文摘周报网【原创】   阅读

    “沉淀”本义是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液体中析出,也就是说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比喻凝聚,积累。在现实生活中可引申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历练所凝聚、积累的知识与智慧。沉淀是人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平常到聪明,从庸俗到高尚,从一般到理智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人生不断沉淀的过程。这种沉淀需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成功中积累智慧;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交流中增进情感;从万事万物中领悟规律;从为人处世中得到发现;在大是大非面前彰显智慧。仰望星空喜看群星灿烂思光明无限,眺望大海看惊涛拍岸思人生聚散,远望瀑布飞流直下思勇往直前。在茫茫人海中学会沉淀是人生所凝聚的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

    沉淀,是人生必经一个过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总结的人生三境界时旁征博引,独到妙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从王国维论人生“三重境界”中可以看出,前两个境界是“渐”,是逐渐、渐悟,形成沉淀的升华过程,是一种量变;第三个境界是“顿”,是顿悟,即形成沉淀的结果,是一种质变。从渐悟到顿悟,是一种人生境界之美的达成。当一个人顿悟了,对任何事情就看开了,看透了,生命至此变得澄明清澈,豁然开达。在逆境中沉着应对,在顺境中游刃有余。人的一生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历经苦甜酸辣的体验;历经生老病死的考验,历经千难万险的磨砺,历经难以诉说的苦衷,历经难以实现的夙愿,人生世道艰,世事古难全。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需在历练中学会沉淀。

    沉淀,是人生的一场历练。上下五千年,云卷云舒散。国之大成者无一不是在危难中历练,在挫折中奋发,在磨砺中成长。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尔写《春秋》,屈原遭逐赋《离骚》,孙膑受刑著《兵法》,司马迁忍辱编《史记》,勾践受辱卧薪尝胆、称霸中原。曹操戎马生涯数十载,挑灯夜读古圣贤,铸就王者豪壮气,沉淀气质后世传。人生挫折在难免,风霜雨雪梅傲艳。世事沧桑难预料,不如理智学沉淀。没有沉淀,就没有生存的智慧。人生的真谛在经历中探寻,人生的价值在历练中实现。

    沉淀,是一种静以修身的具体表现。诸葛亮的《诫子书》记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曾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种 “静气”正是精神沉淀的一种表现。古往今来的圣贤,大都是大气之人,他们每遇大事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自如。唐太宗面对大臣魏征的直言敢谏,他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在魏征死后痛哭流涕,写下千古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习总书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沉着应对,攻坚克难,高屋建瓴,行稳致远,迎来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新局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难免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烦心事,伤心事,琐碎事,如果我们不能沉着应对,必然自乱阵脚,走向极端。唯有静下心来,让情绪下沉,让行为下沉,让决策下沉,才能更好思考,更快解决问题。心静则清,旁观者明。只有静下心来,才可以沉淀浮躁,才可以抑制冲动,才不至于造成失误。所以每临大事,唯有心静,方能从容。越是紧急的情况,越是要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沉淀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品质。著名科学家王承书在祖国最困难、最需要的时期他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工作条件,不假思索地回到祖国,隐姓埋名工作三十年,为祖国研制核武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直到她逝世前,人们才在报纸上读到她的业绩,才知道这个香气十足的名字;一生与泥土为伴的袁隆平躬耕田垄,用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追求,“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从青丝到白发,四十年坚守茫茫大漠,用热爱让敦煌重生。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博大的胸怀和高贵品质。这种胸怀和品质正是他们沉淀自己的魅力所在。激励我们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历练自己,胸怀坦荡,砥砺前行。在平凡的生活中凝聚智慧,在时光静好中梳理心情,在复杂事物中调整心态,在处理问题时从容淡定,轻握一份洒脱,放下一个释然,不畏名利遮望眼,无求无欲心自安,过好人生每一天。(赵康卷)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