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农村初中生周末养成教育现状及对策
    详细内容

    农村初中生周末养成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村初中生周末养成教育存在学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家长监管缺失,溺爱放纵,社会引导偏差,消极影响较多的现状,积极引导社会导向,规范学校办学方向,教育家长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刻不容缓。初中阶段作为人的良好习惯和美好陪培养的重要时期,如何在这一阶段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努力,强化初中生行为习惯教育来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目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立足目前农村初中生周末养成教育现状,发掘问题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潜心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农村  初中生寄宿生  周末养成教育  现状对策

    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外出打工,隔辈监管,周末失控的影响,目前,农村初中生寄宿生周末存在监管缺失,行为习惯放纵的现状,无论在家庭层面、学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存在忽略对农村初中生周末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培养,为此,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逐一分析了不从层面农村初中生周末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朱仙镇回民中学  朱广海 (3)(1)458.png

     

    一.农村初中生周末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及对策 

    1.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及父母行为对于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毋庸置疑,可以说,家庭、父母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起着“导师”作用,甚至影响要远远高于校方教育。但就目前农村初中生周末行为习惯的家庭教育现状来看,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重视、不指望、无时间监管,甚至放任自流的现状。 

     具体来说,农村初中生周末养成教育,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家长个人行为习惯对孩子产生的影响。部分家长由于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强,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是忽略了在行为习惯方面的言传身教,常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呈现于孩子面前,如不讲个人卫生、大男子主义、说话不文明,脏字连篇等。初中生极易且擅长模仿家人的行为习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中,也极易沾染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二,家长的过度溺爱也会导致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部分家庭存在父母长期在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监管,这就是典型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这样的家庭就存在“隔辈亲”,爷爷奶奶视孩子为心肝子、肺叶子、眼珠子,百般呵护,孩子犯了错误也认为无足轻重,舍不得管教,或者无力管教,久而久之,孩子就唯我独尊,放任自流。周末成天不在家,或整天上网,外出闲逛,甚至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极个别孩子还走上犯罪道路,令人痛心。  

    2.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初中生教育的主阵地,在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承担着重要的职能。而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但受以应试教育为主流的大环境影响,大多数学校集中于稳抓课堂纪律、日常行为安全等,对于学生的待人接物、言行礼貌等方面的教育却极少深入探究,更少有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的。至于对学生周末的养成教育,多认为是家庭教育的责任。

    具体来说,农村寄宿制初中对学生周末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校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认识不足,重视不足。在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中,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切就好,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忽略了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错误行为和习惯。

    第二,缺乏长期的系统性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性教育,由于目前的教学体系中缺乏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为主的框架,导致这一方面教学行为的忽视和缺失,不利于将长期性行为习惯教育工作的深度进行。

    第三,没有将学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延伸到周末家庭教育。对学生养成教育好一些的学校,只停留在学生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至于周末养成教育,认为那是家庭的责任,学校就爱莫能助、鞭长莫及。

    3.社会方面 

    学校和家长对于应试教育的追求主要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各种关于“起跑线”的观点在社会上不断兴起,初中阶段影响最大,高中不再义务教育,按分录取,按分交钱已是定规,分数低了,几万几万的真金白银往外掏,让家长摇头叹息。只要分数高,行为习惯恶劣、道德品质败坏也没关系。为了不输在起跑线,学校教学资源几乎用在了应试环节。这一现状下,针对初中生周末行为习惯的教育就“勉为其难”了。

    具体来说,农村初中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社会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

    第一,资源倾斜。为满足社会各界分数的提升需求,初中阶段主要资源多用在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主科上,副科如地理、历史、道法就次之,其他如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几乎应付,中招不考就不教。而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就忽略不计。

    第二,负面案例频出,对学生影响较大。自互联网技术普及后,初中生周末通过网络接触各类社会事件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而许多以负面信息为主的社会新闻事件时常充斥着学生的接收范围,如明星偷税漏税,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打架斗殴逞英雄,办事要拉关系走后门等导致社会方面的负性影响层层渗透,对农村寄宿生的行为习惯构成形成了较大危害。 

    二、农村初中寄宿生周末养成教育的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长教育 

     鉴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及家庭环境的对孩子影响巨大,要从根源上加农村初中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将周末家庭教育作为重点。

    首先,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向家长宣讲家庭教育大会孩子的重要性,是家长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还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纪律、品德、身心健康、行为习惯有什么问题,然后,利用周末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克服家校互盲,家长不知学生在校表现,学校不知学生在家干哈的盲区。

    其次,家长需要认识到自身所起到的“榜样”作用,从规范自身行为做起,杜绝因不良行为对孩子产生不好影响,再在此基础上展开学生行为习惯的家庭教育。“曾子杀矢”的故事彰显家长诚信对孩子的的重要影响。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导向既能为孩子树立正确榜样,又是家庭教育走向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除规范自身行为外,家长还应改变溺爱为大爱的观念,特别是将孩子的监管交给爷爷奶奶的家长,要深刻认识隔辈亲的危害,不要为了挣个小钱,而牺牲了孩子关键期道德品质的培   

    2.学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校方的素质教育在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起着支撑性的作用。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通过构建系统性的素质教育体系,来最终达成学生正确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目标,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石。学校要克服惟分数论。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孩子分数的提高,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美好品德对人一生的成长的影响远远高于分数的影响。  

    3.重视社会教育,引导积极影响 

     基于社会环境及社会教育资源对于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中积极因素,扩大社会教育渠道,积极发掘社会层面的积极影响,实现利用社会信息、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目标。  

    首先,可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中积极的积极信息,对初中生进行行为教育。如,利用周末、假期等,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等为孤寡老人献爱心;让家长带领孩子参加农业劳动,体会盘中餐的来之不易;周末给父母做饭洗衣,培养孩子孝心;把庭院及室内彻底打扫一遍,建设最美家园;见了村人或长辈,主动问好等。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如何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满足,从而为其今后的行为习惯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其次,可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掘社会事件中的闪光部分,如,周末为村里老人做饭的视频;市场上先向老人借2元钱,然后给老人送钱送物的赵麒麟;朋友破产,设计求助;消防员舍己为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大学生积极参与山区支教等,通过类似事件的精神引导,能够很大程度的突出社会层面的积极影响,帮助初中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关系着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也为学生一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结合当前农村初中寄宿生教育现状,利用周末,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美好品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合作,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才能促进农村初中寄宿生迅速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回民中学   朱广海)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