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词的艺术切片诊断
    详细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词的艺术切片诊断

    摘要: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解词教学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解词  方法

    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由此可见语文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词语教学为阅读奠定基础,为儿童独立阅读排除障碍;阅读是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汪娜切片论文(1)(1)45.png


    解词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每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而这些词语也往往成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内涵的绊脚石。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背诵一些抽象的词语解释条文或机械的解释词义,往往使学生一知半解或机械的诗芸。亦芸并不能真正懂得词语的意思,更不能领悟到这些词语在文中所起的表达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把枯燥的讲解变成有趣的对白呢?在这一点上著名的小语专家于永正老师就做的非常到位,于老师在词语教学上就舍得花时间、下功夫,他在备课时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是细细琢磨。他是把所有的功夫花在看教材上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看。而作为我们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老师在语文课堂解词教学中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呢,下面我将结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以下分析。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如教学《青蛙卖泥塘》中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孩子们解词的,首先老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喝”的意思,接着出示词语辨析“喝”的读音,加深了学生对“喝”字的感知和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学平时你所听见的吆喝,教师适当引导,这样既联系了生活实际理解了“吆喝”的意思,又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思。一些词语出现时,前文和后文已经形象地概括出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我以前讲过的区级观摩课《触摸春天》中,在理解“穿梭”一词的意思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她走的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来理解。联系上下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内涵和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兴趣、性格将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又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只有在读中悟出词语意,若去粘讲,则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 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琴韵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三、借助情境理解词语

    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与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进行词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特别是低中年级,这种联系尤为必要,这叫借助情境理解词义。

    解释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收拾”一词时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从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学生们一读后面的“杂草有气无力”说的话和“纷纷倒了下去”的样子,便知道这里的收拾是除掉消灭的意思。

    四、演示法理解词语

    1.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如在我执教的校级公开课《风娃娃》中在引导学生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语的意思时,我事先准备好两个水杯,其中一个水杯装有水,我演示倒水让水一直流,然后我问学生“这是断断续续吗?”学生回答“不是”,接着我又让一个学生倒水演示,这位学生倒的时候倒一下、停一下,这时我又问学生“这是断断续续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是”。就这样我让孩子们理解了“断断续续”的意思。

    2.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教师利用实物、图书、板画(简笔画)、标本、实验、动作演示、观察等手段,使学生对词语的意思有所理解或加深理解。学生对具体事物特别感兴趣,如教学“姗”、“扛”、“扔”等词语,教师可准备一根带有玉米棒的杆,分别演示这些动作,学生既有了兴趣,又能较好地理解词义。如教“拱形”,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去观察桥洞,讲解时则可指出“拱形”就是像“桥洞”那样的形状,同时用简笔画板书作辅助,如“门”,或者用竹片等弯成拱形让学生观察。再如对“一束”的教学,可出示一束鲜花,利用实物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理解和记忆。又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明亮”一词的理解记忆,让同学把窗帘拉上,把灯关掉,然后再打开不拉开窗帘,让学生感受前后光线的对比,帮助加深理解其含义。而我在教描写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时,用猜一猜的游戏方式,我用肢体语言和动作、神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猜相应的词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孩子深刻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我校张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一课中,在理解“五彩缤纷”一词时,张老师教学设计如下:

    (1)、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美景:“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之后,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情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生画出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色、淡黄、雪白)

    (2)、还有其他颜色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秋雨中,大地上有这样数也数不清的颜色,文中哪个词来形容?(五彩缤纷)

    (4)、请你回忆生活中看到的“五彩缤纷”的现象,用上它说一句话。

    (5)、反复诵读、品味描写“五彩缤纷”的句子。

    “五彩缤纷”是文中的关键词语。张老师紧紧抓住它,环环相扣,集中下文中的其他描写颜色的词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在充分想像中,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链接,引领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景观,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使用是优化释词过程的重要途径。

    结语

    总之,解词教学要注重教学方式,以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识记,理解。“授之以渔,不如教之以鱼”,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理解字词及课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  汪娜)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