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切片诊断
    详细内容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切片诊断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了绝大部分,课堂上让学生“读”“悟”是主要的,但不能抛弃了“写”的训练。老师要善于设计“写”的训练环节,抓住时机让学生多动笔,建构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的训练  读写结合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它根植于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而且实践也证明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写就是练习的过程。读和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方面,教师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把写挤进去,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由易到难,让学生爱读乐写。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将写的训练挤进课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其一,强化语言,为学生的语言活动提供机遇,改变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

        其二,强化综合训练,促进学生读写思有机结合,淡化课堂上意义不大的单项性训练。

        其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著名小语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确实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阅读材料可以作为训练的范例,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基础上创造,做到以读悟写,以写促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把读和写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在不断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朱作仁教授也曾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得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平起平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能行?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的经验不能忘,要很好的继承。”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写的训练呢?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写的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指导练习要扎实

    有了好的读写结合点和新鲜的写作素材只是具备了写的资源,要想把资源变成财富,还要选择最佳的训练方式和进程,学生才能把练笔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首先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感悟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拎出读写结合点,进行必要的铺垫练习或示范,化难为易,然后进行练笔。比如:我校汪老师在执教组内公开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她首先让学生先根据以前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名说一说“成群结队”的意思,再用这个词造句,接着开始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段话中那几句证明鱼很多,顺势讲解写作方法,让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说句子,为小练笔做铺垫。而后指名让学生先读一读本段内容,试着争做小小讲解员。先讨论交流,怎样介绍西沙群岛的鱼多,让后小组展示。循序渐进,由词到句段,让学生由说到写,开始进行小练笔。

    其次要注意趣味性。我在执教公开课《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在学做小诗人的时候,我以可爱的小动物的视频吸引孩子,再加上有趣的叫声,让孩子模仿小动物平常的动作和叫声,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写。我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朱熹也曾经说过:“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增加趣味性更能事半功倍。

    最后要注意多鼓励。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说:“每一种学习过程都有其运动的、观念的和激情的成分。”一旦学生的习作伴随着激情,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丰富,会更深刻,自然会“情动而辞发”如一位教师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首先老师通过前面对本课写作方法找关键句等的细致渗透,以及前面小小讲解员这一环节的设置,最后再借助小练笔中图画和书中的范例,让学生头脑中有了要写的内容,因此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写的训练要有内涵

    内涵表现在两方面:

    1.新颖性。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新型玻璃》时,这堂课小练笔就非常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读懂读熟课文之后,于老师让学生弄明白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写五种玻璃的“自述”,本节课于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带入情景,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范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然后外化出来,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2.艺术性。于老师在《再见了亲人》这堂课中写的教学环节设计就非常有艺术性。他把课文教活了。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于老师“借题发挥”,让学生写朝鲜亲人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课文中志愿军对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既是学生习作的“样式”,又是习作的背景材料,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故事则丰富了习作内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艺术性把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最可爱的人可歌可泣故事的追忆,单向的“话别”成为双向的、名副其实的话别,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三.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与写的训练的有效融合

    习作素材要选得新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与课文内容的结合。老师要把课文当作信息源、材料库,注意引导学生摄取信息并生成新的信息。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中把课文当作信息源、材料库,注意引导学生摄取信息并生成新的信息,然后在进行小练笔练习。

    2.注意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如《新型玻璃》、《话别》等。前者为自己做广告,后者为言语交际。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其乐无穷。

    3.与学生的思想结合。语文不仅翻译思想,不仅仅是载体,而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组成部分。于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茨威格的话写“名言”对我们很有启迪。著名作家茨威格能说出名言,我们的小学生也能写出名言。从学生写“名言”已经折射出语文教育的光辉。曾鸣说:“生活是无字书,眼光敏锐的人看得见精彩的词句。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会。”我们要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清人余学成说:“学文之事,可授者规矩方圆,不可授者,心营意造。”“心营意造”尽管不能授予,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情感积累引导、激活学生的选材。选材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心营意造”。

    如在我校校内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执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这位老师就先引导孩子进行讨论、交流、总结预测和猜想的方法之后,老师顺势训练孩子续写文章的能力。通过续编故事的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刻的掌握了预测的方法,让仿创结合起来。    

    结语

    众所周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路,读写结合能使学生的读与写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周德藩老师常讲:“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我们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反复实践,找到读写结合的特点和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读写训练,更需要长期坚持,要找准读写训练点,要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读写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踏踏实实的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教学中,把写挤进去,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效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  张红梅)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