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教学随笔
    详细内容

    教学随笔

    读大学时,萌生了对教育的无限唯美憧憬,自信的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定格为:与每位学生做朋友,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但是,初为人师没多久,我那教育理想就被劫持了。走上讲台没多久,我很快发现,尽管我的教育理想高尚、纯洁,现实却是冰冷的,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终究逃不出分数的魔咒,分数低了,家长的脸拉长了,学生的心抽紧了,老师的眉头锁紧了。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快乐,首先要摆脱分数和升学率的困扰,要和学生做朋友,要了解他们,宽容他们的错误,微笑着去上课,让他们感到老师多么的爱他们。但是面对糟糕的成绩,面对无休止的犯错,心里塞满了他们的劣迹,如何在课堂上笑的起来呢?

    我从理想的云端一下子掉进现实的深水沟,教育的热情从灼热的沸点降到寒冷的冰点。于是,我拘捕了我的教育理想,把它囚禁起来。

    爱心教育的进行并不容易,大多教师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为什么最后孩子很讨厌这样的教育?孩子们把这当成一种说教,一种功利,一种烦琐的唠叨,看来完美的理想需要实践的支持,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校实施课改已有十几年了吧,我也不清楚有多久,自我来到这儿,就已经在路上了,这条路上我从怀疑到尝试、从肯定到喜欢。慢慢摸索适合自己学生的课改之路。

    我所带的是数学课,初来乍到时,我在课堂上力求标新立异,变着各种花样给学生讲,课堂热热闹闹,可学生并不领情,尤其是放完一张我自己设计的华丽丽的幻灯片后下面更是一片混乱,不停地嚷嚷。致使教学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以至后来竟不知如何去讲。我开始怀疑是我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实践的失败使最初的狂热和激情荡然无存,职业倦怠开始向我袭来。我看不到课堂的精彩和明媚的阳光。此时学校里派我外出学习了,学习了怎样使用“高效课堂”,让学生充分自学、热烈交流、积极展示、老师给予及时评价。但是我们的学生群体比较特殊,他们多是自主学习差的学生,带领着他们课改真是难上加难。我怀疑这条路能否走下去?但课改势在必行,我的课堂已经存在大量的问题了,我只能试着往前走。

    最初,我简单的套用领导学习后描述的高效课堂模式,这在我们数学课上表现为自主学习——对学群学——课堂展示——小组评价。

    开始部分同学们还能坚持下来把任务做完,展示的时候大家又出现问题了,他们不是争先恐后、而是你推我让、都不愿意表现。想尽了一切激励的办法,对于我们的毕业生都无济于事。我只能采取随机点名展示。到后来学生对于预习的任务也出现了倦怠,根本不愿意自己静下心来完成,一味的等靠。

    我必须采取行动保证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说起来、能力提上来;让他们有所进步。用以前的办法一部分自觉地同学还能有所收获,但多数同学是在浪费时间。在逐步的探索中我发现是我引导和监督的不到位,致使一部分“懒惰”的学生有机可乘,后来我在下发任务时做到具体细化、实时监督。我在下边不停地重复要求、及时跟踪。等到所有的同学都能完成要求在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又出现了好学生“等”的现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必须环顾所有同学的表现,并不断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要求;同时我会邀请一部分好学生作为辅导员帮助我解决问题。这样好点的同学既帮我解决了问题同时自己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课堂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老师只是那个伴奏者!允许他们“针锋相对”,善待他们的“天马行空”,保护他们的“桀骜不驯“,鼓励他们的”各领风骚“,才能造就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

    在这条路上,我发现学生们的点滴改变和进步就是这“充裕”中的一米阳光!我们背对着相互依靠,我们面对面坦诚相待!我们共同进步着! 

    也许,教育过程中由学生带来的酸甜苦辣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都有一本说不完的故事,但学生的一声“老师好”,又会让我们感到莫大的安慰。这种甜美的感受来自于教书育人本身所蕴含的无穷乐趣,以及桃李芬芳时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我庆幸,我踏上了这由智慧、情感、信念和理想融汇成的三尺讲台。

    我相信我们会越走越好!(濮阳市王楼镇第一中学  吴艳华)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