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引领,改变学科教学生态新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但不可否认,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教学与生活脱节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科教学中。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为了改变学科教学现状,我校以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引领学科教学进行改革,把学生从单纯课本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对学科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采取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推进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同时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主发展意识更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一、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 理念是先导,实施是关键。学科教学有机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要把资源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课内外通起来,家校社融起来。教学中要放大思维,放大实践,放大创新,放大应用,放大自主。 学校成立课题组,实验教师确立小课题,从不同角度选取研究点,建立研究方向。李莎莎老师《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引领下的学科教学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闫占风老师《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对数学课程开发的引领》,王娇梅老师《立足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刘晓珍老师《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等,从而让研究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学校以课例开发为抓手,每个月实验教师至少开发一个课例。以课例为主要载体,集中研讨。 每学期实验教师推出一节研讨课予以展示。让教师把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进行大胆尝试。不断反思和发现问题,制定对策,继续改进。 学校采用测查、问卷等形式,对师生行为进行跟进和分析。及时收集过程性资料,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及成果。从学生心得体会,学生小征文,手抄报,调查记录等,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综合性活动的充分认可。 二、总结提炼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化的基本模式 1. 课堂教学三融合模式。指的是在传统学科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有机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体验探究机会。 (1)课前融合。通过搜集信息资料,调查,走访等了解学科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2)课中融合。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动手性,探究性,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课后融合。积极将学生学习兴趣延伸到校外广阔时间和空间。到社会,在生活中将知识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能力。 2.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教师开发课程能力增强,不再局限于学科本身,而是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研发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树立大的教学观,让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如王娇梅老师《走进乡村,感受田园之美》、《中华传统节日》、《轻扣诗歌的大门》、《快乐读书吧》等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跨学科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在知识的渗透整合中开拓视野。 每个实践活动,教师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制定活动方案。第二阶段:分组探究。第三阶段:引导推进。第四阶段:展示交流。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师们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融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现在的课堂上,老师们能够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和学科的有机融合进行目标设计,精选教学内容,精心准备活动教具,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设置形式多样的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健康灵动的发展,改变了课堂的基本生态。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发言中来;原先碰到难题即缩手缩脚,不敢去钻研的同学,现在也敢去试一试,并且想到可以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合作的意识较强;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有了挑战老师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自信心越来越强,敢于表现大胆展示的同学越来越多。 把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引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立足综合,着眼实践,引导创新,开放生成的学科教学,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拓宽了课内、校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探究体验中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洛阳市涧西区东方第三小学 张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