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疫情下如何正确看待追星现象
    详细内容

    疫情下如何正确看待追星现象

    时间:2022-01-19     【原创】   阅读

    【摘要】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的有力措施及卓有成效令世界刮目相看。这其中涌现出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和逆行的英雄,这些英模人物当是中学生该追的星!本文从分析追星现象的本源开始,阐述疫情下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追星现象,如何引导中学生适度追星、追该追的星。

    【关键词】  疫情  中学生  追星

    从2020年开始,这三年是被新冠肺炎重新定义的年份,由此引发的“偶像”文化的变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的社会现象。

    追“星”滥觞于原始意义上的崇拜。偶像崇拜是人类由来已久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非洲土著以自然物作为偶像,如石头、江河、日月等;亚洲土著热衷以个体的人为偶像,如帝王将相、风流才子、英雄人物等;欧洲土著以唯心论为主导,往往崇拜天使、上帝、撒旦等。随着人类近现代爆炸式的发展,人们对“偶像”的认识外延逐渐扩大,偶像已经代表某人或某群体极其标榜、热爱、模仿的具体的人或者人格化符号。偶像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印记,传统价值偶像已然被娱乐化流量明星取代。

    当代青少年身处爆炸式增长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公众人物如明星偶像以其优越的个人形象特质引起青少年的钦慕乃至狂热崇拜。但是,青少年也尊崇社会精英和榜样式人物,如“感动中国人物”、抗疫英雄等诸多形象。因而,不能武断的认为青少年崇拜是非理性的、表层的、屈从的,其中不乏理性的、实质的、创造性的内容。当代的偶像崇拜区别于宗教崇拜或传统偶像崇拜,是社会经济文化爆炸式发展带来的独特景观。

    其实,追星现象本无可厚非,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崇拜的人,不仅我们当代年轻人有自己的偶像,我们的祖父辈也有属于他们时代的偶像。爷爷奶奶将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革命英雄视作自己的偶像;爸爸妈妈将中国女排、邓丽君、张海迪等文体明星视作他们的偶像。父辈们心中的偶像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所以父辈们对家国、对脚下的这片土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可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而当代年轻人则将肖战、张艺兴等流量影视明星当做自己的偶像,不同时代流行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偶像观”,这很正常。如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世界的每个角落钩织成网,我们的生活也逐渐变得多元化,哪个地方有些风吹草动,都牵动着许多人的心。通过互联网,人们与自己偶像的距离愈发接近,偶像的一举一动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习惯。

    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心智还不成熟,在网络潮流的影响下越发沉迷“追星”,将“追星”看作一种时尚,为之疯狂,失去理智。一掷千金购买明星周边、彻夜购买明星演唱会门票、为偶像展开网络骂战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们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说“追星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追星真的可以影响行为举止。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其实是对自己身上所没有又向往的某些特质的崇拜,以此来充实自我,可以说追星是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毕竟,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学校和教师要肩负起引导中学生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们要积极学党史、悟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学生从小进行爱党、爱国教育,为学生普及党的艰苦发展历程,讲述疫情下那些为国家做贡献的人与事,传递正能量,让中学生了解这些平凡的“明星”。同时,教师们也要尊重学生们的“偶像观”,不能一味地反对“追星”现象,要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理智“追星”。教育和引导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学生自己也要积极、理智地看待“追星”。作为学生,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可以在学习之余,适度“追星”放松一下,缓解压力,但绝对不能因为追星影响学习。同时,自己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自己喜欢的偶像,要适度喜欢,不能盲目,不要由于对偶像的过分狂热而导致自己丧失了作为正常人所具有的判断力,从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追星”也要积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一个人能成为明星,成为千万人的偶像,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吃了很多苦,我们喜欢明星,不能只喜欢他们的外貌、穿搭等表面,更要深入到精神内涵方面,看到明星身上的品质。评价一位明星是否值得去追,并不在于他火不火,帅不帅,而在于他身上有没有值得你尊敬的品质。我们更应该思考:他们是不是我们该追的星?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情理?我们要追文艺之星,也当追梅兰芳、何冰这样的德艺双馨之星。

    同时,作为中学生,要积极聚焦时政热点,关注当下,拓宽偶像的范围,不局限为流量明星,那些在疫情期间平凡而伟大的人也能成为“偶像”。《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追星当追国家栋梁之材!

    新型冠状病毒悄然而至、死灰复燃,在这一场场严峻考验中,我们看到了傲然挺立的民族脊梁,看到了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看到了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一场场没有硝烟的生命保卫战,中国向世界展现的是历经风霜淬炼而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疫情期间,无数医务工作者、基层干部、普通民众冲上前线,以勇气唱响中华民族精神之歌。

    曹植《白马篇》有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钟南山院士不顾84岁高龄依然奔赴抗疫一线,指导疫情防控;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虽身患渐冻症,仍坚守在抗疫一线,没有丝毫迟疑;众多医务工作者离开家人亲友,不辞辛苦奋战在重症病房;社区工作者们在缺少防护服的情况下,依然挨家挨户走访排查,运送物资……我们此刻能够身向阳光,是因为有人在黑暗中为我负重前行。比起流量明星,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应追的“星”!

    我们艳羡明星姣好的面容、包装的人设,但容颜易逝,人设终会崩塌,反倒是那自强不息、勇担责任之精神永不会消逝。在抗疫战斗中,涌现出了一批年轻人,“90后”成为了抗疫主力军。他们从“扶不起的一代”摇身变成了社会的坚实脊梁,他们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其实在驰援湖北医护人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年轻一代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社会的发展和重托也将交付在年轻一代的手上。“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青少年追星当追勇于担当之星,因为,他们才是家庭、社会、国家之栋梁。

    惑于工巧,纵情于耳目声色之娱,只会流于浅薄;泛滥追星,只会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祸福难料。疫情当下,让我们放慢脚步,回归初心,不再浮躁,恪守道德,走向上、向善之路,树立正确价值观,理智“追星”。北斗多闪耀,璀璨照远路,追星当追指路北斗!“追”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格,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让自己也成为激励他人的“明星”!(许昌学院附属中学  海平)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