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见贤思齐 倾听花开的声音——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习成长收获仰首是春,俯首成冬。实习的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初为人师,是一件富于兴趣而又极具挑战的事情。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是极为宝贵的,我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我被分到一年级3班,开始了我人生第一次为师之旅。实习期间,让我重温了小学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让我感受到了小学生性格的活泼好动,更让我体会到小学教师工作的艰辛勤奋。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这一个学期里,我紧张过、匆忙过、努力过、开心过、也伤心过,低落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成长,进步,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了以前没有过的经验,在此我向实习学校的老师特别是我实习班级的班主任表示深深的感谢。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也特别高兴。孩子们从不会读题、不会做作业到孩子们尝试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作业,从乱丢垃圾到走路看到垃圾主动捡起,这都是进步。在这一学期里,我的教育教学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会学生自己读题越早越好。 早在一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自己读题,我觉得孩子们自己读题做题的效率比老师读题好很多,孩子们自己读题时,在读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尽管一开始很困难,毕竟刚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大都比较小有的拼音字母还没认全,识字很是艰难,但我没有气馁,大概坚持到两个月多的时间,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读题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认真读题的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非常快。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根据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直观形象,用动画片生动活泼的特点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组织教学。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数一数”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带他们到校园里参观:数一数花园里的花朵、操场边上的树木、数教学楼,数书本、数桌椅、 数铅笔、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学生数数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障,首先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听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做好练习。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里得到答 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到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三种方法: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五、重视细节方面的教育,体验成功的喜悦。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品德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深入解读教材,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识彼此间的沟通,那教给孩子们知识必定也是一个个割裂的知识点,前后联系不起来。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是就知识教知识,而是沟通各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各类知识的教学结构,然后用结构来教。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有关数的认识的教学结构就逐渐形成,那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孩子们就不教就会了,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方法。 在教学之中,让我逐渐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孩子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会了怎样解读教材。同时,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对于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即将面临毕业的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摆脱课本的束缚,不做照本宣科的事,多实践、增试教经验,以便日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胜任教师的工作。而且,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学习与教学有关的东西,更好地教书育人。我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王硕妍) 上一篇守望者的姿态  教育者的使命下一篇体育教学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