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好“第一节语文阅读课”——一年级语文《秋天》教学反思在进行完拼音教学后,我们迎来的是孩子们进入小学后的第一节“语文阅读课”——《秋天》。 为什么说它是第一节“语文阅读课”呢?首先在教材页面的左上角赫然标注了两个鲜明的大字——课文。这就告诉我们所有参与“教”与“学”的师生,这一课必须有别于之前的“识字”和“汉语拼音”课。其次,《秋天》这一课段落分明,文句优美,识字写字,课后习题一气呵成,是孩子见到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课文”。 课前,我有诸多思考:第一次学习课文,我该如何教?孩子们该如何学?这一课结束,我要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孩子们又能记住些什么?面对识字量参差不齐的孩子们,如何落实“零起点”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在原本的基础之上有所进步?第一节语文阅读课,我应该带孩子们经历哪些“第一次”呢?经过研究课标,解读教材,看名师课,结合前期学习中我对孩子们的了解,就有了融合孩子们诸多“第一次”的“第一节语文阅读课”。 第一次学习借助拼音为阅读提速。拼音,就是一种工具,一种让我们的阅读更加顺畅的工具,它可以为阅读提速。初读课文我就引导孩子们把之前学到的拼音,实实在在用到课文的学习上来。看着孩子们咿咿呀呀认真拼读的样子,我仿佛听到了在“零起点”教学下孩子们各自向上拔节的声音。 第一次通过对比阅读认识了“自然段”。我出示了之前学习过的童诗、童谣让孩子们进行对比,帮助他们认识了此篇课文的“文体样式”,认识了“自然段”。同时,鼓励孩子们拿起笔,照我的样子,在书上数一数,标一标,并告诉他们今后都要这样做,读课文时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这也是对孩子们以后预习课文的方法指导,习惯成自然。 第一次注意到同一个字还有不同的读音。我没有去过多地讲解“一字读音的变化规律”,除让孩子们读准文中不同语境中“一”字的读音,还出示了《‘一’字诗》进一步感知“一”字的不同读音,完成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要求。 第一次体验背诵也可以很有趣。“老师,你播放课文视频,我来配音吧!”“你是个优秀的配音员,为你点赞!”“老师,我仿佛看到了飘落下来的黄树叶,天空中排成‘一’字的雁群,秋天真美啊!”“是啊,在你美美的背诵声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我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背诵。”“我也可以!”……把一个个冰冷的文字化成生动形象的表演,原来背诵也可以有趣而高效。 课后,重新审视这节课,它并不完美,有很多不足,如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中重要任务——识字,这节课中我没有进行有效的设计处理。但面对孩子们“人生的第一节语文阅读课”,我不想打破孩子们对第一节“语文阅读课”的美好回忆,我不想僵化地让“第一次学课文”沦为“第一次随文识字写字”,我想给孩子们留下温暖、鲜明的学习语文的模样,我想为他们撒下学习语文的第一捧土,深深埋,能孕育,会生发。识字写字,不急,我们以后慢慢来,毕竟“第一次”只有一次。(林州市第八小学 郝艳婷) 本文系AYZXKT21028《起始年级口语交际课堂常规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上一篇“疫”样时光  亦然精彩下一篇白月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