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学困生转化之我见——浅谈教师对学困生的爱
    详细内容

    学困生转化之我见——浅谈教师对学困生的爱

    摘要 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困生,对他们进行爱的感化和教育,通过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亮点予以鼓励,帮助他们逐渐树立信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竞争、自我挑战,从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转化之我见+胡艳杰+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1)29.png


    关键词 学困生;转化;爱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对一个水平参差不齐的班集体。尤其是必须面对一个令人头痛的学生群体—学困生,他们或是学习困难,或是表现不尽人意,人数虽然不多,但能量极大,是班风学风建设中的最大障碍。如果说优生是明亮的珍珠,那么学困生则是暗淡的泥沙,虽其貌不扬,但若有蚌母的调养孕育,成为光华四溢的珍珠亦非难事。故转化学困生,开启其心灵之锁便成了班级管理中一项具有普遍性、长期性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就更显重要。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班里的学困生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只是迟开的花朵,只要教师对他们付出足够的爱去培育,他们必然能够绽放。前苏联教育家说过:“还没有发现一个学困生不能转化,没有一个学困生受教育后不进步的,因此我认为没有不能转化的学困生。

    一、爱,需要尊重

    师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在过去的教育中,许多优秀教师就是凭着这种博大、无私、深沉、尊严的师爱,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转化一个又一个学困生。师爱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将越来越发挥它独有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它在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引导,尤其是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将起着重要作用。学困生往往不受尊重,一提起学困生教师就摇头,似乎他们根本不配受到尊重。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却正是从尊重学困生开始,促进学困生进步的。原因在哪里呢?原来,失去尊重,不仅是学困生不当行为引发的后果,而且是产生学困生的重要原因。所以,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尊重学困生。尊重,是体现师爱的一种重要形式。

    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和欣赏他们的闪光点,在学习生活中多关心他们、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学生受到尊重了,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并为自己期望做到的事情努力奋斗,坚定信心,不断增添勇气和力量。当他们有缺点时,切记不要挖苦他们,更不要体罚他们,而要耐心地跟他们分析为什么会错,让他们认识到怎样做才是对的。其次,要坚持正面教育,以鼓励为主,启发和引导他们自尊自爱,使他们在同学中能平等相处,互相帮助,发挥优点,克服缺点。这样一来,他们才会从内心去接受教师的爱。

    二、爱,需要耐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我们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也要看到,既然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毛病、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么我们在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时,也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较严重的坏习惯的转化过程往往会更长。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两节课或几次谈话就能把学困生转化过来,而要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不良品质、坏习惯的转化,往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地说,这个转化必须经历省悟、转变、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

    省悟阶段是指学困生开始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愿望。这种愿望一般是在适时教育和教师的引导后,学困生意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严重后果时产生的。省悟是学困生转化的基础和前提。         

    转变阶段是指学困生产生了改过自新的愿望,并对自己的缺点、毛病、坏习惯初步有所认识以后,在行为上会产生一定的转变。在转变阶段,学困生常会出现反复的现象,且出现反复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对自己的毛病、缺点、坏习惯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也可能由于外界诱因的再度出现,或者由于恶习太深而自我表现控制能力薄弱等等。

    巩固和稳定阶段是指学困生经过一段时间转变以后,如果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就逐步进人巩固与稳定阶段。这时候他们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决心忏悔过去,重新做人。他们希望学校、集体接纳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

    因此,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时,我们一定要根据学困生的生理变化和发展规律,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引导工作,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对学困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其进步的愿望变成实际行动,并使其好的方面不断地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

    三、爱,需要严格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正面教育和严格要求。学困生由于意志薄弱,分辨能力较低,因而不严,难以正风;不严,无以肃纪"。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远大理想和当前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作为教师,除了应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严格要求外,还要注意加强对他们意志力的训练。有些学困生经过教师的教育引导,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毛病、坏习惯的危害性,在行动中也会努力去改正,但在外界诱惑和内部需要的推动下,往往会重犯过去的毛病、缺点和坏习惯。究其原因是缺乏意志力所致。

    因此,我们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还必须对学困生进行严格的意志力训练,特别是应加强抗诱惑能力的训练。首先,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督促学困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要求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想办法增强学困生的自制力,为其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机会,从中得到意志的磨练。

    四、爱,需要反复

    学困生的进步过程是曲折上升的,充满了反复。教师不能看到某某老毛病又犯了,又丢三落四的了,就认为其无可救药,罢手不管了。这样做往往会前功尽弃。想学困生一下子改掉自己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这与哲学原理中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一样,是一个不断反复,曲折上升的过程。学困生在进步的路上出现反复现象是必然的。教师应该既要看到学困生的进步,也要正确看待学困生的反复现象,不断给他们敲响警钟,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竞争、自我挑战,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学困生引上前进之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只要我们对“学困生”倾注爱心,尊和信任他们,既耐心教育又严格要求,我们相信学困生一定可以成功得到转化。相信这些迟开的花朵将会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  胡艳杰)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