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详细内容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3-05     【原创】   阅读

    【摘要】:传统的家庭教育相对薄弱,但随着“双减”政策和“学校五项管理”的深入落实,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新理念下要求家庭教育应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权利为前提,应从偏重知识技能的功利性转向加强经验建构、锻造品质,从以学业监督为主转向民主平等和与孩子共情、交流等。本文从调查亲子关系的现状入手,分析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和谐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和谐亲子关系  途径   

     

    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及《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正式实施的背景下,家庭教育就显得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相比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长期处于相对薄弱状态。然而,随着目前“双减”政策和“学校五项管理”的深入落实,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新理念下要求家庭教育应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权利为前提,应从偏重知识技能的功利性转向加强经验建构、锻造品质,从以学业监督为主转向民主平等和与孩子共情、交流等。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与陪伴,其核心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基层思维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剖析社会现象,解读亲子关系现状

    通过网上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我们发现23.6%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一般,5.88%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和谐,3.11%的家长在面对孩子问题时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11.83%的学生与家长沟通出现困难,30.11%的学生不常与家长沟通。通过随机抽取其中部分家长、学生进行谈话得知,家庭关系不和谐对孩子易产生消极影响,其孩子大多不爱做家务,没礼貌,不懂得尊重父母甚至顶撞父母,学习状态不佳,与同学相处关系不好等。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71.43%的家长对现在与孩子的关系表示满意,52.17%的学生放学回家后会主动和家长交流,46.24%的学生与家长无话不谈。通过随机抽取其中家长和学生进行谈话得知,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能使家庭和睦,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生在家能够积极帮忙做家务,待人礼貌,处事大方,在学校能够努力学习,成绩相对较为优异。

    针对抽样调查分析结果及当前学生心理研究发现良好亲子关系中孩子总能感受到被爱、被需要、被欣赏、被接受,这奠定了孩子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家庭冷淡、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不易相信别人,不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的和谐也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失和则容易造成幼儿口吃、紧张或易怒,甚至少年犯罪,这足以说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二、分析家庭情况,查找亲子关系影响因素

    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以及以后的社会生活。通过对多所中学学生及家长抽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初中生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家庭结构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调查分析,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不能给子女一个比较稳定的家庭结构,导致孩子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家庭结构异常,父母共同教育子女的联合力量被打破,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削弱,亲子关系逐步恶化,进而诱发子女的异常行为。相反,有着完整家庭结构及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的孩子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都会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和心理不良症状。

    (二)家庭经济条件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贫困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都很薄弱,当家庭中出现问题,父母常常因缺乏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焦虑,在这种情绪笼罩下,子女的性格和心理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家庭贫穷、生活拮据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容易导致疾病和伤害,还会影响孩子心智的正常发育,容易患心理障碍。事实证明,经济状况良好意味着孩子可以更容易获得文化及教育资源,父母也会更注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及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获取更多的自信。

    (三)父母教养孩子及解决分歧的方式

    1. 研究证明,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教育方式与亲子关系得分率成正比,父母的情感教养方式会一定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其教育方式迥异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偏差。如果母亲对孩子近乎溺爱,而父亲则严厉而专制,父母管教方式的严重不一致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反复无常,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和家庭教育的无效性。

    2.家庭生活免不了存在分歧,但采取不同解决方式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日常中我们不难发现,家长以朋友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而命令式的解决分歧方式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父母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类型

    1.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的一项重要指标。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多从事脑力劳动,相对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他们的职业地位、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会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事业上的成功,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他们更注重聆听孩子的内心,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会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支持。且高等文化程度的父母更有能力和意愿去辅导子女的学业,更具备话语权和指导优势,其子女也会更愿意接受他们的指导。

    2.家长从事的职业类型会影响家庭亲子关系。父母如果从事流动性较强或稳定程度不高的职业,不能规律地陪伴孩子成长,抚育孩子过程中文化输出较少,致使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下降;其次,过多的劳动时间及低廉不稳固的收入会引起孩子缺乏安全感;第三,若父母工作中压力过大,情绪更易暴躁不安,亦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五)子女所处的身心发展时期

    1.青春期的特殊性。初中生与父母的距离逐渐疏远,同伴文化逐步取代与父母的相处。随着身体的急速变化和主观意识逐渐清晰,初中生希望可以获取和成年人同等的地位和尊崇。多数父母不够了解孩子从心理到生理上的这种变化,依旧习惯于按照子女幼年时的方式与他们相处,引起孩子用非常方式对抗父母,如在家长期沉默、对父母隐瞒撒谎、甚至大吼大叫等,导致亲子矛盾的加剧。

    2.子女的气质性格特征。孩子有自己的性格、思维和信念,他们影响着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甚至亲代与子代的情感和互动模式。如子女的消极行为模式或者偏激观念使父母更多的体会到挫败感和消极情绪,恰如一道无形的情感屏障,直接影响到融洽亲子关系的形成。反之,如果子女多采取积极行为模式,并且在家庭亲子互动过程中善于体察父母的动机,父母便会采取相对积极的教养方式作为回应。总之,亲子关系是亲代与子代的双向互动过程,不是完全由一方所决定。

    三、综合亲子关系案例,探究培养和谐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

    根据以上案例及案例分析,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引导,增进亲子沟通,做孩子的倾听者。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再加上学业负担,常常会感觉很压抑。家长除关心孩子学业成绩外,还应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同学关系、课余生活等。对于不愿意主动交流的孩子,父母可以在适当情况下创设舒适轻松的环境,积极引导孩子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增进交流。

    2.建立“朋友式”亲子关系,给予孩子信任和支持。青春期是成长关键期,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然而,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教育孩子时说教、批评甚至惩罚多于倾听,忽视子女的内心感受,且在学习方面对子女要求过高,造成孩子在沟通过程中感到压抑,无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会产生消极情绪或走向极端,这样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父母经常鼓励孩子的行为表现,孩子就会更愿意接受他们。所以家长应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接受孩子的阶段性特征,尊重他们的观点,在遇到分歧时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且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营造一个轻松氛围,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学业上应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状况来设定相应的目标,避免造成孩子压力过大,产生厌学情绪。

    3.父亲应更多地参与孩子青春期的教育。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角度来看,父亲充分参与到孩子教育中会带给孩子更多的正面影响,能够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建议父亲腾出更多时间去关心和陪伴孩子,主动向孩子表达情感。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拥有自信和完整人格。

    总之,亲子之间有效的互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还可以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建立同理心,继而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群体、社会、国家甚至世界。这正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最根本的意义。实践证明,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在于民主、平等、尊重和理解。“双减”将孩子从过重的作业和课外补习中解脱出来,使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观察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及时围绕孩子遇到的困惑进行交流,并帮助孩子尝试解决问题,为孩子提供成长的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些与父母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的经历最终会转化成孩子内心自信的来源,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助孩子成才的关键。(许昌学院附属中学  崔俊平)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