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都文艺特刊】疫情防控展风采 中华医药见奇功 文/付旭洋 牛永华时下,新冠病毒及其它关联病毒正在全球肆虐蔓延,在共产党强有力领导下,我国靠着举国体制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防疫工作任重道远,远未到举杯庆贺的时候,此次疫情防控给我们带来了一连串的启迪和思考。提起此次疫情防治工作有必要说一说中华中医学所做出的贡献。 资料显示:武汉疫情初期,单纯西医学疗法,新冠病人死亡率很高,其中重症28天死亡率高达61.5%。《英国医学期刊》2020年4月30日发表的文章显示:在英国16749位入院病人中33%死亡率,超过了埃博拉疫情。 面对这次新冠疫情,西医学显示出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而中医学则有着明显的优势经验。 葛又文与“清肺排毒汤” ——一个民间老中医的贡献 说到此次抗疫工作中医学所做的贡献,在此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葛又文! 2020年元月20日河北著名民间中医大师葛又文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打来的电话,在短短的时间内,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综合收到的资料,他对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特点作出非常精准的判断。 葛又文认为,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是“寒湿”温疫,因新冠病毒与早前病毒的特点完全不同,用西医学治疗无特效药,病死率奇高,必须参照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医方才能最好地应对新冠病毒,这已远超近代明清以来著名医家的经验。于是他决定将张仲景《伤寒论》中几个经典名方 ①麻杏石甘汤②射干麻黄汤③小柴胡汤④麻黄汤⑤大青龙汤⑥橘枳姜汤⑦茯苓杏仁甘草汤⑧五苓散⑨柴胡枳桔汤等一共九个方子,有机组合化裁成一个新的方剂。这个靠集约合成打“组合拳”组成的方剂已不是过去的以药为单位,组药成方,而是以方为单位,方方协同配合,用药如用兵,实现全方位作战,使其在同等药量的情况下,产生“倍增”的效果,经过以身试药后取得良效,取名为“清肺排毒汤”,使寒、湿、热、毒排出体外的速度更快。葛又文在第一时间把自己所拟的药方公布在朋友圈,全国各地很多人按方抓药服后,发烧、咳嗽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葛又文以身试药,服了第一付、第二付、第三付,一个疗程一共连着吃了15付中药,期间不断摸脉,查看舌苔体会感受,身体无任何不良反应……实验成功后,贡献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使用,最终成为治疗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真正的特效药。后来的实践证明,“清肺排毒汤”成为集预防、轻症、普通型、重症型、危重症型等所有症型人的通用方剂。
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是可以通过多个成份、多个环节对新冠肺炎起到调控作用,特别是可以有效抑制体内毒素的产生,避免或者延缓炎症的风暴发生。 临床实践显示国家医保局公布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使用“清肺排毒汤”一个疗程仅需100元左右,它对医保费用支出的大幅下降所做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葛友文医师及其“清肺排毒汤”中药剂对此次新冠疫情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 ——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曾流行过170多次大小瘟疫,都是靠中医药拯救了华夏民族,其中汉代医学大家张仲景的毕生心血结晶《伤寒杂病论》医学巨著传承至今,指导后世医家战胜瘟疫病毒,造福万千华夏子孙,近期以来它对非典疫情及时下全国新冠疫情防控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 汉代南阳医家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余宗族素多,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不难看出当时疫情猖獗对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以及张氏理论对中华医学的重大贡献。 现流行的新冠疫情,综合了艾滋病毒、 SARS病毒等的特点是潜伏期长,一旦发作起来就十分凶猛,它是截至目前人类有史以来遭遇的综合攻击力最强的病毒。 在西医学对抗疗法看来,病毒越凶狠,使用的对抗性药物量就越大,需要发明特效西药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复制,这样就等于把人体当作主战场,病毒和药物把人体夹在中间轮番实施攻击,最终死亡率奇高……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中华传统中医学理论是激发人体正气、免疫力,同时通过“汗、下、温、清、和”五法将病毒排出体外,犹忌闭门留寇,机体通过正邪斗争、正胜邪退,从而达到人体恢复阴阳平衡,最终痊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 2003年的非典疫情通过西医学治疗大量使用激素后导致肺纤维化,股骨头坏死,产生严重后遗症,这已经是医界公认的事实。通过以上事实,中西医愈后疗效两相比较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2021年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来到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圣祠考察时指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总书记将中医药称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体现出总书记对中医药的特别关注,也传递出党和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强烈信号,同时也肯定了中华医学对疫情防控所做的贡献。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次中医药参与新冠疫情救治在确诊病例中占比高达92%,取得良效奇功,此也进一步验证了伟人之言,也印证了张仲景医学理论及中华中医学对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来自央视权威媒体《焦点访谈》的报告 焦点访谈2022.04.11战疫中的中医药力量来源央视网 2022年4月11日《焦点访谈》发布这样的信息:世界卫生组织在官网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这份报告是今年2月底3月初“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在线召开后,来自世卫组织的国际专家评估形成的。两年多来,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显示出了独特优势,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方案”的一大特色。 两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反反复复。在与疫情的较量中,中医药没有缺席,全面深度参与了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这是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过程中,中国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资料显示:“数千年来,中医药发展就是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据历代文献记载,从公元369年至1644年,中华民族遇到了95次大的瘟疫,针对这些瘟疫中医形成了非常完善的针对疫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正是依靠中医中药,维护了民族繁衍昌盛。” 在中国,一旦出现疫情,中医药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在现代,遇到重大疫情防治或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中,中医药也一直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在《焦点访谈》人物专访中著名中医学专家张忠德说:“在非典的时候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来治疗,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退烧时间短,而且退烧以后不反复,缓解病人胸闷、呼吸困难,尤其在治疗患者咳嗽、腹部消化道症状是比较好的。” “当时的核心病机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烧、胸痛、咳嗽、胸闷、大便不好,我们根据这种方案进行处方用药以后,尤其是一些比如说高热、胃肠道症状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阻断或者是减缓了向重症发展,促进了肺部吸收,减少患者死亡。根据这个核心病机,重症患者我们再采用‘一人一策’‘一人一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还有一个理念叫作三因制宜,就是因时、因地、因人有所不同。比如说,在甘肃燥比较多,在广州暑热比较多,在南京、厦门湿比较重,在吉林寒就比较重,这就是中医的三因制宜调整一下,展现出来的效果就更好,这也是中医的优点之处。”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历史悠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某些领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2020年年初,武汉、湖北疫情来势凶猛,在第一时间,国家就组织了中医药专家团队赶赴一线。根据2020年3月的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7万多确诊病例使用了中医药,占患者总人数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中医药认为新冠肺炎侵犯了肺脏就会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侵犯了脾脏就会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在治疗方面,大家都知道用药如用兵,中药讲究的是扶正祛邪,扶正简单地说就是调节人体正常的一个平衡,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祛邪,不论是清热解毒,还是疏风散表,能够把邪毒祛除体外。”“中医有个特色之一就是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去年扬州抗疫期间一共观察了5686例密接人员,经过研究,给予中药干预的密接人员的转阳率是0.86%,没有中药干预的密接人员的转阳率是1.73%,两者有显著差异。” 访谈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院长刘振如是说。 中医药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降低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危重型转变,缩短病毒清除时间和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病亡率,而且在新冠肺炎预防方面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预防效用。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的传统。早在2020年1月22日病毒肆虐初期,国家发布的第三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医药就被列入了其中。从2020年疫情暴发最初的新冠肺炎病毒,到后来的病毒变异,出现德尔塔、奥密克戎,中医药在对疫情的判断和诊疗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前进。 中医药抗疫,也在逐步得到国外的认可。早在2020年3月,中国就主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情况,把中国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翻译成英文,向世界公开,主动给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分享,这些方案是短时间内几万病人集中管理和治疗得出的宝贵经验。 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一直在参与全球疫情防控,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据不完全统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先后支持举办了110多场抗疫专家视频交流和直播活动,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10多个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29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上中国专家提交了三份报告…… 中医药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不仅有助于建设健康中国,也将惠及世界、造福人类。 有诗云: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魏武挥鞭有遗篇。大疫出良方,仲景医圣传。人间正道是沧桑,谈笑凯歌还! 疫情之下,不能忘记中华中医学的贡献。但愿天佑国人,愿中华中医学瑰宝更加光彩夺目,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付旭洋,笔名旭阳,河南省镇平县安字营镇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协中医药界(南阳)科技人才库研究员;《南阳张仲景传统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工委会副主任;中国康复高级针灸理疗师(中国健康促进会、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局认证);南阳张仲景传统医药会研究员;经方传承研修班督导委员老师;张仲景医院特聘主任;自由撰稿人。作为中医文化传承者,多年来一直潜心中华文化(《易经》)研修,在传承中医文化方面学有专攻,具有较深造诣,与此同时兼修文学,亦医亦文,笔耕不辍,相继在知名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媒体发表《思海浪花》、《蟒泉》、《话说健康养生》、《疫情之下不能忘记中医学的贡献》、《奥妙人体话你知》等作品。其相关医学理论得到省市专家学者广泛好评,并被《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转载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