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导入法时间:2022-12-29 作为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固然重要,但上好一节成功的课,没有一个新颖、新奇、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急于探究的导入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积极的、主动地去研究成功的导入,就像提琴架上弦,歌唱家调调一样。好的课堂导入,奠定了课堂效果的基础,不仅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助于降低学生理解学习材料的难度,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使学生在快乐中探究。下面就数学课堂的导入浅谈几点。
一、“忆旧促新”导入法 这里的“旧”是指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经过的生活和现实情景,在课堂上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而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以新旧知识的冲突。 在一节课前3分钟,先复习以前与本节有关联的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便于忆旧促新。以新忆旧,便于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描述、提问、练习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如我在讲《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一课时,首先提问: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是多少吗?小黑板出示:39、74、99、17 根据什么得出的;生:四舍五入法。然后出示计算题,问:你能估算出下列各题的结果吗? 89x7 62X9 生: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运算。这样就导入新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计算方法是先找出两个两位数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进行计算。 再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重现师生经历过的情景,回忆与课堂紧密联系的生活经历,在讲《24时计时法》一课时,出示主题图,百货商场营业时间:9:00-21:0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商场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营业时间“9:00-21:00”21:00到底是几时呢?请大家猜一猜,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生答:在电视中,报纸上,火车时刻表上……)像21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计时法。 二、“设疑冲突”导入法 在讲新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之间不同观点,发生冲突,从而萌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进而自觉参与课堂学习。例如:我在讲一节练习课时,提出一个问题:用一根长36厘米的铁丝围城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围成的图形谁的面积大: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有的说两者一样大。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给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①长8米,宽3米,②长12米,宽2米,③长6米,宽4米,他们的形状不同,长和宽也不相同,但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也相等吗?再给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①长 12米,宽8米,②长6米,宽4米,③长10米,宽10米,它们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吗?根据这些条件和问题,同学们的猜想各不相同,议论纷纷,根据自己的猜想去找出答案,让学生求异存同,在矛盾中获得结论,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设置情景”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进行教学,一幅幅图片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再通过学生的举例,不仅拉近了本节课和学生的距离,而且直入主题,例如,在讲《轴对称》这节课时,讲述: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你能说出一个这样的现象吗?生答(答案很多)我在这里收集了一些图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形是经过什么变换得来的,边播放音乐边欣赏投影显示精美的图案: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等,在学生的一片赞叹中引出学习内容。 再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我先创设一个情景,出示一个4时的针面让生猜这是几时,猜猜看,这个时刻老师在做什么呢?生猜:在上课或在办公室改作业,大家都猜老师在工作,是不是这样呢?(出示画面老师正在睡觉),每天的这个时候老师都睡得正香呢,为什么你们没猜到?生:我知道了,这是凌晨的4时,我们都猜到下午4时了,我问:一天中还有不同的4时吗?有几个4时呀?生答:怎么表示才能把两个4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生答:只要说清楚一个是凌晨4时一个是下午4时就可以了,我板书:凌晨4:00,下午4:00。是啊,在4时前面加上凌晨或下午这些表示时间的词就不会造成误会了,这是我们平时说的12时计时法,还有别的表示法吗?引出新课《24时计时法》。 四、“游戏”导入法 以游戏的方式进入课堂,低年级数学教学经常用到。游戏导入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脚、口、脑多动的优势,而且可以诱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节课时,上课后,老师首先问同学们,你想当冠军吗?下面我们就做个夹豆比赛的游戏。(同桌的两个人一组,看谁能够获胜。老师计时,学生比赛,看谁一分钟内夹得豆多。)比赛结束后各组汇报比赛结果,老师在表中记录。接着教师出示成绩问:哪组数据不分胜负?为什么?(他们夹的个数同样多,所以不分胜负)哪组数据可以分胜负?为什么? (他们夹的数量不同,数量多的获胜)最后教师总结:要知道比赛结果,就要把每组的两个数据进行比较。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问题。 五、“事例”导入法 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事例,具有强烈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主题内容的兴趣,所引用的示例必须与新课内容有内在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解《打电话》这一课时,我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2006年7月 14 日晚上,受台风“碧利斯”影响,湖南省资兴市普降百年未遇的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坪台乡昆村村妇女主任、年轻的共产党员陈淑秀发现山洪迅速逼近,觉得情况不妙,于是挨家挨户敲打村民的们,一路高喊,“发大水了,快走啊!”让乡亲们迅速转移,自己却被洪水卷水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感想呢?有的同学说“我听到这则新闻都流泪了,陈阿姨为了村民安全,不顾自己安危,实在令人感动,”但也有的同学说她挨家挨户的叫方法不够聪明,如果她多叫些人帮忙通知,就可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者开广播,用大喇叭通知会快很多,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安全离开,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同学们的想法真好,也许陈阿姨改变一下通知村民的方法就不会遇难了,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要讲究方法,现在有一件事情需要大家来帮忙,引出新课《打电话》。 六、解释说明导入法 直接透过问题指明这个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用途,精炼、快速,节约课堂时间,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如:我在讲授《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一课时,我先以学校为中心,让学生说出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然后再总结学生的答案后提出:有的学生的家在学校的正东、正西、正北、正南方向,可以很好的找出来,有的在其他方向,该怎么说呢?(学生沉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七、以提问方式导入法 提问时,主要针对新课内容,直接提出恰当的问题,促使学生们带着认识冲突进入新课,从而达到以思促学的目的。如我在讲《三角形》一课时,这样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生答:见过)在什么地方见过呢?同学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你发现三角形有几条边呢?它有什么特性吗?学习过《三角形》这节课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这节课。 总之,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新颖、新奇,同时切中主题最为重要。如果新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就是成功的导入。(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 胡艳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