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时间:2024-09-11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美好的,是一场老师和学生的美好相遇。汤勇老师在《教育可以更美好》自序中这样写道:“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他人怎样浮躁焦虑,我们都不要做教书匠,都要尽可能做一个卷不离手的读者、躬耕反思的思考者、孜孜不倦的诲人者;无论外界怎么喧嚣浮华,我们都要坚守职业的底线和道德的规范,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的一生;无论世道怎样冷暖与沧桑,我们都能够执着坚守,求真向善,都能够宁静淡定,不易素心,都能够浅走低吟,不离不弃,都能够曼妙修行,悲天悯人。”作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常常在反思:我的教育初心还在吗?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让教育之心回归自己的“初心”,那一定会因你我更美好。 这本书收集了七十多篇文章,大部分的素材都来自教学一线,来自教育前沿,或者说他们就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点滴。但在汤勇老师的心目中,它们却成了一触即发的“火点”,变为活脱脱的教育实践案例。因此,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也可以让教育更美好。 一位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成熟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才能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才能做到行稳致远。如果教师单纯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反思意识,教师就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是在原来基础上重复自己的劳动。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本质的变化,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发展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师从自我感觉重复乏味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使自己的教学处于不断创新和升华的过程中,精神上感到愉悦,思想品位也会得到提升,能使教师体会到教育的鲜活和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 生活化的读书可以让教育更美好。汤勇,一位朴素而幸福的教育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每天要处理很多繁杂事务,而他并没有以此为借口不读书。反之,却在用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静下心来历练自己,潜下心来改变自己。他每天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写教育时评,写教育随笔,写教育叙事,及时记录和整理对教育的瞬间感悟、点滴思考,发表对教育的一些观点、看法与主张,几乎是一年一部专著。 他不仅自己读书,还提倡每一个教师要多读书。我们普通老师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坚持。他说:教师什么都可以不做,但不能不读书,读书要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状态,生存的一种需要。他曾指出:学校里最可怕的事,就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地教人读书。在书中汤勇老师连续发文《让图书馆成为校园最“热闹”的地方》《孩子欠下的阅读账,总有一天会暴露》《教师阅读力量从哪里来》等,呼吁学生、教师都要做“读书人”,他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为老师们做出了榜样,这需要何等勇气?他认真地分析了当下教师读书的现状:很多教师认为忙,没时间读书,我以为是因为没时间读书,才显得忙。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和零星时间的利用。只要想读书,闲暇时候的时光都可以用来读读书,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下教师不读书状况里还有一种就是很多老师认为读了就忘了,什么也记不住。汤老师说,记不住,是正常的,他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内容记不住,为了让自己多记住一些,就要反复品读经典语段,做批注记录,增强记忆效果。当然,这些也能未达到牢固记忆。汤勇老师用吃饭这件极其普通的常事和读书联系在了一起做了一个精辟的论述:“虽然吃下去的每一顿饭你不一定都记得住,但每一顿饭的营养都已化作你的血肉渗入到你的身体中去了;同样,你读的每本书也许记不住,但你并没有白读,因为每本书的内容已经化作你的精神营养融入到你的灵魂中了”!简单的比喻却道出了读书中最朴素的道理。读书才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而且是长期要做的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人曾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如果把学习和思考比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两条腿的话,阅读和写作就是两只翅膀,会让你走得更稳、跑得更快甚至会“飞”得更高!只有牢牢把握好这两只翅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展翅高飞,教育才能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