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蕙沁香传师道,桃李成蹊映丹心时间:2025-06-11 ——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三尺讲台,是星辰与幼苗对话的起点;半支粉笔,是时光与理想相系的桥梁。教育最美的风景,正是师者以德为锚、以爱为帆的永恒航程。值师德师风建设年,烟台市莱山区第八小学特推出「师心筑梦」专栏,拾取那些散落在作业批注里的深情,定格那些闪烁在深夜备课灯影下的坚守。 教师简介 杨佳睿,教育学硕士,现任三年级语文教师。她擅长洞察学生需求,始终以耐心和尊重对待学生;坚信有温度的教育能点燃学生热情,让他们对世界永葆好奇、不断成长 。 教育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关怀与合理的善良,是师生关系最珍贵的底色。”这句话,在杨老师遇见小禾后,被赋予了沉甸甸的分量。 一、初遇“硬核桃”:坚硬外壳下的刺 “老师,小禾又在走廊跑闹!” “老师,他骂我是笨蛋!” 接手新班级的第一天,“小禾”这个名字便频繁闯入杨老师的耳中。这个男孩像一颗裹着尖刺的“硬核桃”——无视规则、横冲直撞。课堂上,他随意离开座位;课间时,他与同学争执推搡;作业本,他的名字永远缺席。面对批评,他梗着脖子瞪起眼,仿佛竖起一道密不透风的墙。日复一日的告状声让杨老师疲惫不堪。 直到那天,小禾偷偷将平板带到学校。杨老师训斥道:“学校不允许带电子产品!”他攥紧衣角,声音颤抖:“我……忘在书包里了。”联系家长后,电话那头传来父亲的怒吼:“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他!”小禾的脸色瞬间煞白,那一刻,杨老师突然意识到:这颗“硬核桃”的刺,或许是多次被忽视后才长出来的。 二、裂缝中的微光:看见壳下的柔软 一次家访后,杨老师得知小禾的家庭特殊,父亲信奉“棍棒教育”。犯错后的拳脚相加,让他学会用愤怒掩饰恐惧。一次谈心时,杨老师试探着说:“你其实很聪明。”他猛地抬头,眼眶泛红。 杨老师决定换一种方式走近他。课间,她安排“值日小助手”轮流到办公室帮忙。原以为小禾会敷衍了事,他却早早等在门口:“老师,我能做什么?”杨老师递给他一沓作业本:“能帮我整理好吗?”他笨拙地分类、对齐,连页脚的褶皱都仔细抚平。离开时,他忽然回头:“老师,你杯子空了,我帮你接水吧!”望着他小心翼翼端水的背影,杨老师心里想:原来,他心底始终藏着一簇渴望被认可的火苗。 三、破壳而生:当善意遇见回应 一个周一的清晨,小禾攥着拳头跑到杨老师面前:“老师,给你的!”摊开手心,是一片银杏叶和一根蓝绿色羽毛。他眼睛亮晶晶的,像是捧出了最珍贵的宝藏。杨老师接过羽毛,仿佛触到了他坚硬外壳下悄然裂开的缝隙。 从那以后,杨老师刻意捕捉他的闪光点:作业本上多了一颗星星,附一句“字迹工整,进步超大”;课堂上,她点名表扬 “小禾举手速度全班最快”。渐渐地,告状声变成了惊叹:“小禾今天语文默写全对了!” 一次小测试后,杨老师发放奖励,让达到目标的同学高举手。一眼望去,小禾高举着手,脸颊涨得通红:“老师,我达到目标了,考了优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笑脸上,那一刻,杨老师清晰听见了“硬核桃”裂开的声音——清脆、温暖。 四、教育是唤醒,而非驯服 如今的小禾依然活泼好动,但课间他会主动整理图书角,放学时悄悄擦净黑板,摆好桌椅……同学们纷纷说:“小禾变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善意,是孩子灵魂的春雨。”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藏着未被倾听的呼喊。教育不是强行敲碎硬壳,而是用信任浸润裂缝,让阳光照见那颗努力向上的心。当柔软的回响从壳内传来时,没有孩子不愿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只是等待有人轻声说——“我看见你了。”(烟台市莱山区第八小学 杨佳睿) 上一篇热带雨林探险记下一篇文化传承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