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思笃行,“定”磨心志——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时间:2025-07-10 初读《当下教师要做到“静、定、善、狠”》这篇文章时,"静"与"定"两个字就在我心里扎了根。作为一名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每天面对一百多个孩子,既要想办法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又要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静"与"定"早已不是简单的修养,更成了教学里的"必修课"。 静,是课堂里的"解题钥匙" 数学课堂最需要"静气"。记得刚教五年级时,遇到学生答不出题就容易着急,忍不住打断他们的思考:"这道题上周刚讲过,怎么又忘了?"结果越催,孩子越慌,本来会的思路也卡壳了。后来读到文中所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心智尚未成熟且情绪变化大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喜好与潜能,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阅历,他们之间差异大,这些学生的背后更有性格迥异的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这些因素无形之中就促成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艰难性。”我才学会放下焦虑,专注于反思教学环节应该怎样设计,教学语言应该怎么描述,才能引导孩子在数学课堂尽情享受思维碰撞的乐趣。 现在遇到学生皱眉沉思,我会先停下脚步,轻轻提醒:"别急,把你的想法写在草稿纸上,哪怕只算出一步也行。"有次讲"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个平时比较沉默的男孩突然举手:"老师,我观察到上升的那一部分水其实也是个长方体,所以求这部分水的体积也可以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那一刻,如果我没有耐心地听他说完,恐怕就会消磨掉一个孩子对数学的热爱。 静下来听,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让我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真正含义。
定,是教学中的"压舱石 五年级的数学难度陡增,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与加减法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接踵而至,班里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段时间,看到几个基础薄弱的学生作业错得离谱,我差点推翻原本的教学计划,想把进度放慢重讲。但文中"把困难视为磨砺心志的砥石"的提醒让我冷静下来:教学节奏不能被焦虑带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时区。 于是我定下心来做两件事:一是把每周一下午设为"小老师互助时间",让学得快的学生带着学习稍微慢一些的孩子一起画图、列式,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交流;二是给自己定了条规矩:每天放学后整理"错题本",不是记学生的错,而是记自己哪些环节没讲透。 比如讲"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时,发现学生总混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就采取多种方式,从基本概念逐字理解到实际解题如何理解,从语感的培养到找准关键字词,从课堂用实物教具展示到在脑海中构建模型图……慢慢的,课堂上的烦躁情绪少了,学生眼里的畏难也变成了"老师等我再想想"的笃定。 我感受到,静下心才能听见学生的困惑,定住神才能找准教学的节奏。就像解数学题时,越是急躁越容易算错,唯有沉下心理清思路,定住神一步步推导,才能找到正确答案。教学这条路,或许就是用我的"静"与"定",陪着孩子们慢慢算出属于他们的"最优解"!
袁宁,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安阳市文峰区优秀班主任,文峰区三八红旗手,参与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