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耘过程 收获成长时间:2025-07-10 在学习了“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这一育人理念后,我更加坚定:教育的真谛,往往深藏在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过程”土壤里。习惯与态度,正是这片土壤中最珍贵的养料,而用心耕耘的过程本身,才是教育最动人、最值得珍藏的风景。 从细微处养习惯习惯是无声的纪律,是通往目标的坚实路基。习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的“结果”,它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地关注、引导与强化那看似微不 足道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班推行“课前两分钟”准备习惯——预备铃响后迅速归位,安静整理文具、预习新课。起初常有学生拖沓嬉笑。我没有粗暴批评,而是每天提前进班,亲自示范安静整理,轻声提醒动作慢的同学,并及时表扬那些迅速进入状态的学生。坚持一周后,班里逐渐形成一种安静有序的“仪式感”。一天,我因事稍晚进班,却惊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自觉进入预习状态。这份集体习惯的养成过程,其价值远超“安静”本身,它给学生带来了自律和对课堂的尊重。 在过程中蓄积能量 态度是心灵的导航,决定着学习的方向。积极的态度不会凭空而来,它需要我们在学生每一次尝试、挣扎甚至失败的“过程”中,去发现、点燃和守护那微弱的火花。 在口语交际课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平时沉默寡言的小李,在组内同伴鼓励下,怯生生地回答了一个关于对“劝告”的看法,当时他紧张得满脸通红,虽表述不够流畅,观点也略显模糊,但还是坚持说完了。我没有急于点评其观点对错,而是大力肯定:“小李同学能克服紧张,清晰表达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份勇气和积极参与的态度,是今天讨论最大的亮点!”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明白肯定“参与过程”本身,比一个“标准答案”更能点燃学习的热情。 “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其核心在于对“过程”的敬畏与投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在学生结出累累硕果才赞不绝口,更要重视那些在习惯培养中展现的坚持,在态度磨砺中迸发的勇气,其价值远远超越了一纸成绩单,它们为学生铺就的是一条通往终身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坚实道路。
高凡,中小学一级教师,安阳市教学标兵,安阳市优秀班主任,安阳市骨干教师,文峰区优秀班主任。多次参加省、市级优质课,曾获省优质课二等奖、市优质课一等奖。任教以来坚持“静待花开”的德育理念,怀着仁爱之心,欣赏、聆听、关注、促进着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未来她将继续用“润物无声”的情怀呵护每一朵花蕾尽情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