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以修身,育人为本时间:2025-07-10 作为一名一年级语文教师,我始终坚信“静”的力量在教育中的深远意义。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而“慢”,正是“静”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中,我把“静”作为育人的重要抓手,贯穿于学生习惯养成、学习深化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安静中成长,在沉静中思考,在宁静中绽放。 一、习惯培养:静心方能自律 一年级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与自我管理能力,我在每节课前安排两分钟的“静坐正姿”环节。由班长带领全班同学调整坐姿、闭眼深呼吸,引导他们从喧嚣中回归内心平静。起初,学生们难以坚持一分钟,常常偷偷地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但我坚持每天练习,并通过正向激励。慢慢地,大多数学生都能安静地完成两分钟静坐,课堂纪律明显改善。 此外,我在教室墙壁张贴了“入班即静,入座即学”的标语。为了让“静”的氛围更具象化,我还带学生一起养护班级绿植。我播放了一段植物在安静环境中生长得更好的视频,告诉孩子们:“就像植物需要安静才能茁壮成长,我们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更好地学习。”学生们纷纷响应,主动承担起照顾绿植的责任。这一小小的举措,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静心品质。 二、学习深化:静读方能致远 语文学科的学习尤其需要“静”的陪伴。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阅读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静心阅读”的种子必须尽早播下。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心无旁骛”的阅读方式。即使他们还不能完全做到默读,我也鼓励他们在朗读时专注投入,读完再停下来思考。 为了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我每周专门开设了“静心阅读课”。在这节课上,我会为学生朗读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比如《一年级的小豆包》《小猪唏哩呼噜》《笨狼的故事》等。在朗读过程中,我会适时停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学生们听得非常投入,常常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既安静又活跃。 除了老师的引导阅读,我还鼓励学生自主借阅图书角的书籍。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读书角”自由选择一本喜欢的书阅读。同时,我鼓励学生把每天读到的内容简单画一画,并记录下自己提出的问题。每周我们还会开展一次“好书分享会”,由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近读的书,交流阅读感受。 此外,我还把“静心阅读”延伸至家庭。我布置了一个“亲子共读+问题记录”的作业任务,要求家长每天陪孩子阅读半小时,并让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写下来。每周我们会评选“阅读之星”,依据就是谁的问题最有意思、最有思考价值。这种做法既促进了亲子互动,也让学生逐渐养成了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三、人际交往:静听方能共情 “静”不仅是外在的沉默,更是内在的倾听与尊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倾听他人”的能力培养。每次讨论前,我都会明确规则:“别人说话时不插嘴、不打断,听完再说自己的想法。”刚开始时,很多学生都忍不住抢话。但是,在慢慢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慢慢养成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情绪控制能力较弱,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或争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逐渐摸索出一种“冷静优先、倾听为先”的处理方式。当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都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急于为自己辩解。这时如果老师立刻介入调解,不仅难以听清事情的全貌,还可能因为一方情绪未平复而引发二次冲突。因此,我不会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他们:“你们现在都很生气,我们先各自安静地坐一会儿,等谁先冷静下来,谁就先说。”“静”在这里不再是沉默,而是一种理性沟通的前提,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成长的力量。 此外,我还利用课间时间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花草等。比如,春天来了,教室门口的小树发芽了,它的叶芽什么样子?门口草坪上长了一株蒲公英,它什么时候开花?花朵什么样子?他们经常观察草地上的蚂蚁搬家,看着西瓜虫钻到花砖底下……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放慢脚步、静心观察,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与审美感知。 “静”不是沉默寡言,而是一种沉稳的力量,一种内在的修为。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滋养心灵、提升素养。作为教师,我愿以“静”为引,用心去点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光;以“静”为根,扎实锤炼自身专业能力,做一名真正“静”得下心的老师。
马丽芹,安阳市学科带头人,安阳市优秀班主任,安阳市文明班级班主任,文峰区优秀教师,文峰区先进工作者,文峰区师德先进个人,文峰区优秀班主任。多次参加省、市、区级优质课,主持市级课题,多次参与省、市、区级课题顺利结题并荣获过市成果一等奖,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曾荣获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