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深处有微光时间:2025-07-10 读罢那篇《当下老师要做到“静、定、善、狠”》,字字如石,沉入心湖。身处小学讲台多年,面对家长灼灼目光、社会众声喧哗,以及教室角落里那些闪烁不定的小眼睛,那份文中描摹的“教育生态”之复杂与压力,何尝不是每日呼吸的空气?这“静、定、善、狠”四字,宛如四根锚链,让我这叶小舟在风浪中觅得了方向。 “静”是课堂的底色。 数学课尤需这份静气。犹记一次公开课,讲解“鸡兔同笼”难题,正待关键推导,后排小林的铅笔盒“哗啦”散落一地。几十双眼睛瞬间被吸引,课堂节奏眼看要乱。我深吸一口气,没有责备,只轻声道:“别急,先请小林同学安静收拾好,我们正好用这半分钟,在心里默默想想刚才的假设法。” 随即,我放慢语速,将步骤拆解得如溪水淌过卵石般清晰。那刻意营造的短暂“静默”,竟让随后的讨论更显深度——孩子们未被突发事件带偏,反在静中凝了神。课后备课,我也学那“静默时间”,关掉手机,独坐窗边,只闻笔尖沙沙与心跳同频,将次日要讲的“分数除法算理”反复推敲,直至脉络澄明如镜。这份静,是混乱来袭时的呼吸,亦是深夜里打磨课堂的匠心。 “定”是穿行纷扰的罗盘。 数学教学最忌浮光掠影。曾有一阵,眼花缭乱的“创新教具”风靡,我也曾跟风,课堂热闹非凡,孩子们却如坠五里雾中,连基本计算都频频出错。痛定思痛,我重拾那份“定力”——“计算能力”才是数学大厦的基石!于是狠心回归“笨功夫”:每日课前五分钟雷打不动的口算擂台,批改作业时对竖式格式的锱铢必较,对反复出错的类型题“死磕”到底。这份近乎执拗的“定”,终让班级的数学根基日益扎实。它让我明白,任外界标签与喧嚣如何诱人,教师之“定”,在于清醒锚定学科本质与学生真实所需,不为浮云遮望眼。 “善”是温暖的微光。 班上有个叫小雨的孩子,父母离异,敏感又倔强,数学成绩常垫底。我尝试课后单独辅导,他却紧闭心扉,眼神满是抵触。那一刻,文中那句“善要给值得的学生”点醒了我——我的“善意”是否已越界成了他的负担?于是调整策略:课上提问时,为他设计“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批改作业,在他凌乱的草稿纸上寻找闪光点,批注一句“今天这个思路很独特!”;与其强势介入,不如在他愿意时递上适切的阶梯。善,是让花成花的耐心,是让树成树的尊重,更是懂得适时收回伸出的手,让光照亮角落却不灼伤嫩芽的清醒。 “狠”是原则的脊梁。 这“狠”并非疾言厉色,而是对规则与底线的毫不动摇。新学期伊始,我与孩子们共同订立“数学之约”:作业必须独立完成,严禁抄袭;订正要写清错因,敷衍者重来;课堂发言需有理有据。当发现几个孩子互相抄作业时,我未因“怕麻烦”或“给面子”而轻轻放过。依据约定,他们需在课后当面向我讲解题目思路,并重做一份。看着他们起初的不情愿,我心中亦有不忍,但深知此刻的“狠”关乎诚信与学风。教育之“狠”,是清晰划下的红线,是言出必行的担当。 行走于数学课堂的方寸之地,我愿以“静”滋养思维的深度,以“定”夯实学识的根基,以“善”点亮每个独特的灵魂,以“狠”守护求知的神圣。教师之路,亦是求解“如何成为更好自己”的漫长方程——而“静、定、善、狠”,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闪着微光的常数项。 范梁丹,安阳市南关小学教导副主任,中共党员,河南省优秀特岗教师,安阳市骨干教师,文峰区先进工作者,文峰区“百名”最优师德标兵、文峰区“巾帼建功”标兵,文峰区教育系统勤廉标兵,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文峰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成员。多次参与优质课、教具、教学竞赛,获得省、市、区表彰。参加课题并顺利结题,获得安阳市课题教科研优秀成果奖。 教育格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要用心读,用心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