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的静、定、善、狠分别指教师的内在修为与教育实践的核心维度。“静”是情绪稳定的根基;“定”是坚守初心的定力;“善”是育人本质的底色;“狠”是坚守原则问题的底线。静,表现为教师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情绪稳定性和理性思维能力,通过冷静观察与平和引导来化解矛盾。定,指抵抗外界干扰的定力。善,是指对学生的最基本的善意的情感支持。狠,是守卫教育教学质量的底线,是对原则问题的零容忍。
这里,只对教育的静与定谈谈自己的看法。静与定指内心的宁静与安定,不随外部环境变迁而动摇。在教育教学中,它象征着一种不受浮躁的社会影响,坚守教育初心,遵循教育规律,关注个体成长,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回归教育本源,摒弃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以培养具有独立人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让教育回归其应有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的角色。教育也不能一味地追逐潮流,盲目跟风,而应坚守教育的科学性与规律性,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节奏,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格特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静与定是安心工作学习的前提。工作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只有内心宁静安定,不被外界环境干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育环境的营造上,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安静的工作环境,教师也更应该让学生在安静、和谐的课堂以及充满爱与尊重的校园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时刻鼓励孩子们探索与实践,包容他们的失败与挫折,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长的喜悦。
当然做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角色——教师,一定要在静中平复自己的情绪,形成从容淡定的心态;要在静中勤学多思,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智慧;要在静中修身养心,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格局,学会接纳身边发生的一切。当情绪波动时,不急于反应或评判,学会换位思考冷静处理,从容面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和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说到这里,想起自己课堂上曾经发生的一幕:那天,因天气原因,一年级的体育课改为室内课。我刚走进教室,听到后面传来阵阵说笑声,走近一看,几个小同学围着一个男孩在看什么,不知谁喊了声他手里有虫子。看见老师来了,围着的几个孩子忙回座位了,只有他——宋某辰坐在位置上低头摆弄着。我对他说:“哪儿弄的虫子?上课不能玩,去扔垃圾桶里。”他低头不语,我把他的手掰开,看到一只蜷缩成圆球的灰色的西瓜虫。“来,给我,老师替你把虫子扔了。”正当我伸手拿的时候,他一把把我的手推开,嘴里不停嘟囔着:“我还要玩呢,还要拿到家玩,不要你扔虫子。”我再次抓住他的手,试图从他手里抢过来,这时,他突然站起来向我踢过来,我本能地向后退了两步。心想:这孩子这么不听话,胆子真大,敢踢老师。我真想把他拽出教室站到外面。犹豫了一会心想:算了,孩子还小,不懂规矩,慢慢教育吧。再强行去把虫子扔了,还不知道他会怎样哭闹。冷静过后,走到他跟前,摸了摸他的头,说:“想玩,可以,你不是还想拿到家玩吗?”他点点头。我接着说:“你先放铅笔盒里,老师不仍你的虫子,你拿到家可以看看虫子是怎么爬的?怎么变成圆球了?它吃什么呀?明天告诉老师可以吗?”他抬头看了看我,小心翼翼地把虫子放到了铅笔盒里……双手抱臂端坐在那里。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老师切忌急躁、冲动,要沉着冷静,根据不同情况,或激发好奇求知欲,或因势利导化纠纷,或随机调整冷处理……

马学民,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安阳市优秀辅导员,安阳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文峰区优秀党员,文峰区骨干教师,文峰区优秀教师。从教以来,踏实工作,认真做事,任劳任怨,甘于奉献。
教育格言:静下心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你就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