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牵习惯,右手引态度——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时间:2025-08-25 反复品读《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这篇探讨教育本质的文章,我对教育的理解愈发清晰。文中关于习惯与态度的论述,让我不由想起和二年级学生相处的这一年,诸多教学场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些画面至今印象深刻:小明的草稿纸总是杂乱无章,数字与算式挤作一团;小雨审题时总漏掉“一共”“还剩”这类关键信息,回答常常偏离要点;还有不少孩子,一遇到难题就低头嘀咕“我不会”。这些教学中出现的状况,恰好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数学教学必须兼顾习惯与态度,二者缺一不可。
筑牢习惯之基 二年级数学看似简单,实则对孩子的细心程度要求颇高。上学期教授乘法时,小航常在“3×4”这类基础题上出错。经观察发现,他草稿纸上的数字歪扭,进位的“小1”写得像墨点,自己复查时都难以辨认。在解决问题练习中,近半数孩子因漏写单位而丢分。起初以为只是“马虎”,如今才明白,这本质上是未养成良好习惯。 数学的严谨性就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新学期,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课前要求学具固定摆放在课桌左上角,借固定秩序减少课堂分心;计算时引导学生分区打草稿,用竖线将纸张划分成小块,进位用红笔标注“小1”,退位清晰画出“·”,使每一步运算都有迹可循;审题时教学生用符号做标记,如“比多比少”画△,“原有剩余”画○,将文字转化为可视化的思路图。小琪尝试标记关键词后,恍然大悟道:“原来这题是求现在的数量啊!”那一刻,我更加坚信,良好习惯并非束缚孩子,而是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的得力助手。
点燃态度之火 低年级孩子畏惧数学,大多是害怕答错受批评。上学期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小宇多次举手又退缩,被叫起后小声表示“怕说错”,可实际上他的思路是正确的。这让我反思,是否过于注重“标准答案”,致使孩子不敢开口。 培养态度,首先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敢于犯错”的平台。新学期,我打算从改变评价方式做起:课堂上,对率先举手的学生,先给予“勇敢分”,并笑着鼓励“你敢于举手的样子,比答案更出色”,以此增强像小宇这类孩子的自信心;批改作业时,着重夸赞思考过程,比如小雨用画图法解答基础版“鸡兔同笼”问题,我便批注“你的画图思路十分清晰,下次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小虎一道题修改三次才正确,我在班上特别强调:“错了能改正的这份坚持,比一次做对更难能可贵!”当孩子从说“我不会”转变为“我试试”,从“怕错”变为“错了再改”,他们探索数学的热情自然会被激发出来。毕竟,学习数学并非追求“从不犯错”,而是要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习惯与态度并行,方为学会之道 在数学学习中,习惯的“严谨”与态度的“开放”相辅相成。教授“长度单位”时,我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对准0刻度、做好标记、写清单位”的规范,打牢测量基础;然后组织“估测黑板长度”“用步长丈量教室”等活动。小昊的估测值与实际相差20厘米,我鼓励他:“差一点没关系,调整一下就是进步。”这时我发现,规范的习惯为探索提供了方向,而敢于尝试的态度让他们真正理解了“厘米和米”的概念。数学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抽象数字,而是成为了可实际运用的工具。 回顾二年级数学教学,所传授的不仅是加减乘除的运算,更是要引导孩子“以习惯为基石,以态度为桥梁”。新学期,我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陪伴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稳步前行,勇敢探索。毕竟,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并非局限于教授课本知识,而是让孩子凭借严谨的习惯和勇敢的态度,在数学世界中找寻乐趣与方法。
赵秀伟,安阳市南关小学数学教师。自从教以来,始终以专注与热忱引领孩子们走进数学天地,甘愿做数形世界里的引路者,在数字符号间,陪孩子们开启奇妙的探索之旅。常对孩子们说:“数学里藏着无数小秘密,敢想敢试,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