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校园之友 >>校园内外 >> 划向星辰的习惯与态度--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
    详细内容

    划向星辰的习惯与态度--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

    时间:2025-08-30     作者:南关小学【原创】   阅读

           初读《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一文,其核心观点便深深印刻于心。12年的教学生涯中,这是我接手的第6个毕业班,如今回望这一年的毕业旅程,眼前总见孩子们从懵懂到豁然开朗的明亮眼神。现在想来,与六(3)班孩子们并肩耕耘、相互照亮的日子, 正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学年初启航:不比成绩比进步

    九月的风带着微凉与无形的压力,悄然吹进毕业班的教室。首次月考后,那个总是安静坐在角落、数学成绩平平的女孩,捏着试卷一角,怯生生走到我面前:“老师……这次选择题,我比上次多对了两道……” 声音很轻,眼神却像初春草尖上的露珠,脆弱又倔强地闪着光——我知道,这个一直有些自卑的孩子,正鼓起勇气,渴望被看见。

    这微小的闪光,值得被点亮。我面向全班,举起她的试卷:“孩子们,单看检测结果,我们或许觉得xxx没有明显进步。那我们一起看看过程,你们能发现什么闪光点吗?”   “老师,她这几道应用题思路完全对,就是计算失误了!”   “填空第11题点错小数点了!”   “简便计算的方法没问题,最后一步算错了。”   “我觉得她数学思维特别好,就是计算弱一点,抓一抓肯定行!”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间既有对xxx能力的真诚肯定,也悄然为她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大家常说,老师最喜欢两类孩子:学习拔尖的和特别听话的。”我环视全班,缓缓说道,“其实,我最喜欢努力的孩子。人的五指尚且各有长短,何况我们每个孩子的起点本就不同。老师最想看到的,是你们无论起点高低,都奋力奔跑的样子!”

    在我们班的教室里,我始终相信“看见”的力量。“孩儿,你利用课间时间来问题,我咋恁喜欢你。”“你已经连续一周没给同学发生矛盾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厉害。”“你的解题思路很新颖,比老师的方法更直接,今天你是我的老师!”......无论是课堂检测、作业书写,还是学习态度、为人处世,只要学生们有进步,我从不吝啬我的夸赞。

    那一刻,我只想让孩子们明白:学海初航,重要的不是与他人在起点上一争高下,而是找准自己的方向,用踏实的脚步去丈量成长的路途——我们真正需要较劲的,是那个昨天的自己。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被看见,被喝彩。

     

    学期中攻坚:不比全对比态度

    进入毕业班的关键期,学习难度陡然提升,特别是应用题和几何图形的初步学习,这无疑是教学的重难点。我早已做好了带领学生攻坚克难的准备。然而,接连一周的家庭作业批改下来,全班同学几乎个个全对,这反常的景象反而让我心里没了底。我深知教学之不易,也清醒地认识到,“一教全会”的效果近乎奢望。这局面,要么是“团伙合作”(抄袭),要么是借助了“哪里不会扫哪里”(搜题工具)。

    我开始深深反思:为什么孩子们的作业呈现出这样的敷衍?是长期的惰性让他们不愿深入思考?是我的教学方法未能触及他们的困惑点?还是作为新老师,他们想给我留下一个好印象?

    “团伙作业”的现象,用“杀鸡儆猴”的强硬手段或许能暂时压制,但这绝非长久之计。我决定双管齐下:树立典型与专题学习并行。于是,我在全班面前特别表扬了三位同学的作业,并进行了展示,立马引起了同学们的窃窃私语。

    “看这份作业,上面还空着题呢!”“这份作业,错题可不少。”“这份作业,字迹潦草,写了又划,反复修改”

    ……

    教室里弥漫着不解的气息,孩子们面面相觑:这有什么值得表扬的?我知道,是时候揭开谜底了。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这三份作业之所以让我满意,正是因为它们真实。上面有思考的痕迹,有尝试的勇气,没有作业帮的完美伪装。只有看到你们真实的困惑点,我才能真正帮到你们。作为学生,做错题丢人吗?一点也不!如果你们全都会了,还要老师做什么呢?”那一刻,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惊讶,眼神中闪烁着触动。我知道,我走进了他们的内心。

    果然,想让孩子们放下包袱,真诚的“夸赞”有时就是一剂良药。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们渐渐发现,做错题真的没关系,老师不仅不会责备,还会心平气和地课后辅导。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敢于尝试,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和困惑。

    那一刻,我深切地领悟到: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育,就是在学生思路“堵塞”时,递上疏通管道的工具,点燃他们心底那簇“再试一次”的火苗。见证他们从畏难的“我不会”,到鼓起勇气的“我试试看”,再到最终欣喜的“我做到了”——这份在探索中坚持的勇气,远比一个标准答案本身珍贵千百倍。

     

    复习期冲刺:不比结果比心态

    考试的脚步越来越近,教室里的空气仿佛都被拉紧了。看着孩子们的状态,我心焦不已:有人埋头“题海”,却难掩患得患失的焦虑;有人因几次模拟结果的起伏,眼神都失了焦距,听课的心思明显飘走了;还有人熬夜鏖战,白天却精神萎靡,课堂跟不上又加剧了焦虑,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

    这份焦急,让我决心做点什么。那天课上,我放下课本轻声问:“孩子们,快考试了,紧张吗?”

    “紧张!”声音几乎是齐刷刷的,带着点无奈的坦诚。

    “那,如果现在就能看到考试的卷子呢?还紧张吗?”我试着抛出问题。

    “啊?真的吗老师?”孩子们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是好奇,“那…那肯定不紧张了!”

    “卷子嘛,老师可没有,”我笑着摇头,话锋一转,“可我们想想,为什么紧张?说到底,是对‘未知’的恐惧。你们觉得,考试会考什么?”

    “不就是平时学的那些知识点嘛,太超纲的,咱也不会呀。”一个孩子嘀咕道,引来一片认同的点头。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渐渐松弛下来。孩子们似乎自己触碰到了那个答案——恐惧源于未知,而知识的积累正是对抗未知的底气。但我知道,光靠几句话点破心结还不够,他们需要更踏实的抓手。

    于是,我们一起梳理“时间管理的最优解”:如何在课堂的黄金时段高效吸收,怎样利用碎片时间整理错题而不觉疲惫,以及为什么充足的睡眠是大脑最好的“充电桩”。我引入了“错题银行”的概念——每一次错误不是终点,而是存下的宝贵“财富”,深入分析错因,远比盲目刷题更能增值。

    那一刻,我只想让我的孩子们知道:自信,是考场上的“定海神针”。人生也如解题,保持从容的心态,理清思路,才能找到最优的“人生解”。

     

    毕业时抉择:不比选择比坚持

    毕业季的志愿填报,如同摆在孩子们面前的第一场无声博弈。摇号的结果,将决定他们未来三年甚至更久的航向。恰逢周末,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实践作业:走访周边的初中。我鼓励他们亲自去了解每所学校——触摸它的建校历史,感受它的资源设施,体察它的校风校纪。目标很明确: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并带着思考与家长共同商议志愿的填报。

    话音刚落,便有学生困惑地抬起头:“老师,选学校……这不是家长的事儿吗?怎么还需要我们参与呀?”

    我微笑着,语气温和却坚定:“孩子们,未来三年坐在哪间教室窗下学习,这是你们人生岔路口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择’。你们已经长大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也应该有这份‘参与权’。” 我顿了顿,试图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化解那份不确定性,“摇号,就像我们数学课上学过的‘概率’。摇得上,摇不上,都是可能发生的结果。你们要知道,我们整个小学六年,这是唯一一次不需要和同学比较分数高低的结果——它关乎机遇,更关乎你们主动的选择与准备。” 接着,我也坦诚地谈及了初中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配生制度、新增的“小四门”、中招体育考试等等,希望他们能更全面地考量。

    这时,一位学习特别优秀的男生向我求助:“老师,我是应该报家门口的学校呢还是报我心中向往的学校?”他的犹豫,是青春十字路口最真实的模样。

    我坚定地告诉他:“报一个你永远不后悔的学校,然后就是听天命啦。其实,学习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选择起点更重要的,是选择坚持。无论道路平顺还是崎岖,无论身处哪个方阵,唯有保持奔跑的姿态,持续向前,才能最终抵达你心中的远方。记住,只要脚步不停,就没有到不了的终点。”

    回望这段共同奔赴的毕业旅程,我更加确信:教育,正是左手筑起解题、规划的习惯阶梯,右手点亮不畏难、敢担当的态度光芒。如今,孩子们已扬帆启程,我深切的期许是:愿他们以习惯为锚,稳扎根基;以态度为帆,乘风破浪。无畏未知,坚定驶向属于自己的浩瀚星辰!

     图片1.jpg       范梁丹,中共党员,河南省优秀特岗教师,安阳市骨干教师,文峰区先进工作者,文峰区“百名”最优师德标兵、文峰区“巾帼建功”标兵,文峰区教育系统勤廉标兵,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文峰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成员。多次参与优质课、教具、教学竞赛,获得省、市、区表彰。参加课题并顺利结题,获得安阳市课题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市二等奖。

           教育格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要用心读,用心悟。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