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习惯扎根 让态度向阳--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时间:2025-08-30 “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这句看似朴素的话,读来却如醍醐灌顶。它道破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核: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人内在力量的唤醒,而这力量的两大支柱,正是习惯与态度。 习惯是教育的“基石”,需要用耐心打磨。就像学走路时要先站稳脚跟,教育中,习惯的培养是让孩子“站得住”的前提。课堂上认真倾听的习惯,能让知识吸收更高效;课后整理书包的习惯,能培养条理性;犯错后主动道歉的习惯,能孕育责任感。这些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一次次提醒、一遍遍重复中逐渐固化。就像农民播种后要日日浇灌,教育者也需在日常中“手把手”引导:提醒孩子把用过的文具放回原处,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鼓励他们坚持阅读——这些细碎的举动,实则是在为孩子的人生铺设平整的砖石,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稳、更从容。 曾经的小静同学刚到班级时成绩平平,学习上也没什么方法,全靠死记硬背,效率很低。我鼓励她学会用整理的错题本,并让她坚持做好,她意识到学习需要技巧。于是,她也开始行动,每天认真整理错题,分析错误原因,标记重点和解题思路。起初,她觉得很麻烦,可坚持一段时间后,整理错题成了习惯,还让他逐渐养成了善于总结和思考的习惯。每次遇到难题,她不再盲目做题,而是冷静分析,举一反三。就这样,她的思维越来越敏捷,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成绩稳步上升。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塑造了他自信、坚韧的个性,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坚信努力就能克服。最终,凭借优异成绩,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态度是教育的“方向”,需要用智慧引领。如果说习惯是“怎么做”,态度则是“为什么做”。面对失败,是抱怨“运气不好”还是思考“如何改进”?面对困难,是退缩“我不行”还是尝试“我试试”?这些态度的差异,往往比能力的强弱更能决定人生的高度。看着班里的小轩同学,从开始的“我不会”,到后来的“我要学”态度的转变,让他找到了自信,看到了希望。教育者的责任,便是在孩子心中种下积极态度的种子:当他们考试失利时,不是指责“不够努力”,而是引导“这次能学到什么”;当他们与人争执时,不是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启发“如何换位思考”。态度的培育,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每一次具体的事件中,让孩子感受到“积极面对”比“消极逃避”更有力量,“主动担当”比“推诿责任”更有价值。 教育的过程,就像牵着孩子的手走路。左手攥紧习惯,是让他们拥有“走好路”的能力;右手把握态度,是让他们看清“往哪走”的方向。习惯让行为有了底线,态度让人生有了上限,两者交织,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旅程中,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最终成长为自己期待的模样。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意义。
马彦红,小学语文老师。热爱阅读,擅长用故事点燃课堂。教学中注重细腻引导,也坚持规则底线,愿陪孩子在成长里寻光。喜欢的格言是:心守暖阳,静待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