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惯为基 态度为翼--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时间:2025-08-30 五年级是小学语文学习的“爬坡期”,知识难度提升、思维要求提高,此时“习惯”的扎实程度与“态度”的积极与否,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平稳过渡到高段学习。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我深刻体 会到:用习惯为学习“提质增效”,用态度为成长“赋能续航”,二者缺一不可。
左手抓习惯 五年级语文对习惯的要求已从“基础”转向“深度”,需要在原有习惯基础上细化、升级,让学习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 五年级课文篇幅变长、内涵变深,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批注式阅读”和“结构化梳理”习惯。要求学生用不同符号标注:“~~”画关键句,“?”标疑问点,“△”注人物特点,旁批则写下“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这段与前文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比如学《将相和》时,用分支图理清“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让碎片化的阅读转化为系统化的理解。这些习惯让学生在面对复杂文本时不再迷茫,阅读效率显著提升。 五年级口语交际和习作对表达的逻辑性要求更高,我着力培养“先思考后表达”的习惯。课堂发言前,要求学生先在草稿纸写“关键词提纲”,比如讨论“环境污染的解决办法”时,先列出“问题—原因—建议”三个板块;习作时,推行“列提纲再动笔”,规定“没提纲不写作文”,从开头、中间(分几点)、结尾三个层面梳理思路。 高段学习更强调自主性,我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有目标、课后复习有方法”的习惯。预习时,不仅要求圈生字,更要完成“三个一”: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找出一处精彩的语句、尝试概括段落大意;复习时,教学生梳理单元知识点,比如学完“民间故事单元”,从“人物特点”“情节手法”“文化内涵”三个分支整理笔记。这些习惯让学生从“被动等待讲解”变为“主动带着问题学习”,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右手抓态度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自主意识,态度的培养不能停留在“鼓励”层面,更要通过价值引领、思维激发,让他们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从“怕困难”转向“敢挑战”。 五年级文言文、复杂阅读理解等内容让部分学生产生“我学不会”的消极态度。我改变评价方式,用“进步轨迹”替代“单一分数”:在作业本上标注“这次文言文翻译比上次多对了2个词,注意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用得更熟练了”;在试卷分析时,让学生自己对比“上次错的类型”和“这次进步的地方”,而非只盯着分数。 五年级课文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育态度的绝佳素材。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我让学生分组搜集“文物背后的故事”,在课堂上分享“如果我是文物守护者”的感受,让“爱国责任”从文字走向共情;学《慈母情深》时,组织“给父母写一段话”活动,引导学生从“被爱”到“懂爱”,再到“用行动表达爱”。在习作《记一次家务劳动》中,我不只看文字流畅度,更关注学生是否写出“劳动后的成就感”,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践行“担当”。当学生在文本中找到情感共鸣,学习便不再是“任务”,而是与自我成长、社会责任的连接。 对五年级语文教师而言,“抓习惯”是为学生搭建高段学习的“脚手架”,让他们有能力应对挑战;“抓态度”是为他们注入“内驱力”,让他们愿意主动攀登。左手紧握习惯的“缰绳”,让学习有章可循;右手托举态度的“火种”,让成长有光可寻,才能让五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的“爬坡期”走得更稳、更远,为后续学习积蓄充足的力量。
邢国薇,中小学一级教师,安阳市优秀班主任,文峰区优秀班主任,多次参加区级优质课、观摩课,参与省级课题顺利结题并荣获优秀成果奖。任教以来,始终坚信把复杂的知识讲简单,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是教师的终身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