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静、定、善、狠”中 读懂教育的刚柔之道--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时间:2025-08-30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 翻开关于“静、定、善、狠”的文字,总被一种矛盾又和谐的力量吸引——静的柔和与狠的刚硬,定的执着与善的灵活,看似对立,却在教育场域里交织成奇妙的平衡。 “静”在教学中是一种从容的智慧,也是教育者内心的定力。有时教室里突然出现学生争吵的混乱场面,我并不会急着呵斥,而是先让自己静下来——站在一旁沉默几秒,用平静的目光扫视全班。这种“静”不是不作为,而是用沉稳的气场让学生感受到氛围的变化,往往比大声训斥更能快速平息骚动。 “定”不是固执,而是教育者心中有方向、行动有坚守的从容。 我面对班级里此起彼伏的小矛盾、小问题,始终以“培养学生责任感”为核心目标。无论是处理值日生敷衍的情况,还是调解同学间的摩擦,都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引导方式,不被一时的混乱带偏,也不因学生的哭闹撒娇而放宽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事件中逐渐明白责任的意义。 “善”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像春雨一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悄然滋润,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期待,从而主动向光生长。 在现在的班级里有一个特别胆小的男生小秦,他上课时总是低着头,作业也常常拖延。我并没有急于批评他,而是通过家访了解到他由于接受知识较慢而被指责,感到特别自卑。于是我下课时主动和他聊天,特意放大他的优点:“你看虽然你没有其他同学学的快,但你一直不放弃,利用一切时间,直到学会为止,相信自己,笨鸟先飞总有赶上的时候。”慢慢的小秦眼里的胆怯少了,开始主动和同学交流,学习也慢慢跟上了节奏。 “狠”在教学中并非严苛与苛责,而是坚守教育底线、培养规则意识的坚定,是对学生长远发展负责的“严中有爱”。 我在开学初就和学生约定:“作业独立完成后,认真检查,老师批改后如有错词,错一改三。”有一次,班上的小昱同学为了抓紧完成作业得到老师的表扬,没有检查就直奔讲台要求批改,批改后发现有错词,按照约定让他重新检查并改错,他说:“老师,我要魔化,我是魔丸,成魔后就不用改错了吧。”我坚定的告诉他:“魔丸魔化也需要能量的,改完错你的能量才够你成魔。成魔之前必须先改错”并利用班会时间严肃讨论“诚信”的重要性。后来这个孩子只要有错题就会主动改错,再也没有想要魔化了。 “狠”的背后,藏着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清醒认知——适当的“严”能帮助他们克服惰性、敬畏规则,最终学会对自己负责。让他们明白:学习容不得半点虚假,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静、定、善、狠”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静中藏定,让教育有方向;善中含狠,让温度有边界。教育者若能在实践中平衡这四者,便既能以温柔滋养心灵,又能以坚定指引方向,最终让每个学生在刚柔并济的教育中,成长为有温度、有规矩、有担当的人。这,或许就是“静定善狠”留给我们教育者最珍贵的启示。
马彦红,小学语文老师。热爱阅读,擅长用故事点燃课堂。教学中注重细腻引导,也坚持规则底线,愿陪孩子在成长里寻光。喜欢的格言是:心守暖阳,静待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