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里行间育习惯 课堂内外正态度--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时间:2025-08-30 读罢《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认同教育的真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一理念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鲜明。五年级是学生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语文课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正是培养学生习惯与端正态度的绝佳土壤。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本就与生活紧密相连。平时的课堂上,我常要求学生“提笔即练字”,从田字格中横平竖直的笔画,到作文本里清晰工整的段落,都是习惯的养成。曾有学生作业潦草,我并没有去苛责分数,而是每天让他临摹课文范字,请他朗读自己抄写的段落。三个月后,该学生字迹有了较大改善。这正印证了文章所说,“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力量”。 语文学习更需“成长型思维”的滋养。面对阅读理解的难题,有的学生遇阻即退,我们应该引入陶行知“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的理念,可以引导他们拆解问题:先圈画关键词,再联系上下文,实在不懂就小组讨论。曾经,有个内向的女孩,曾因一次习作被评“不及格”而哭红了眼,于是我告诉她:“分数是暂时的,但修改作文时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收获。”当学生相信“努力能改变一切”,错题本会变成“成长册”,错别字也会成为进步的阶梯。 现实中,不少家长更看重测验的分数,却忽略孩子是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否拥有“啃下长课文”的耐心。就像文章中“假学习”的现象,有的学生能背出课文注释,却不会用关联词写一句话;能默写古诗,却不懂体会诗中情感。这其实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警示的“死读书”,只有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是为了“能说会写、会思善悟”,才能激发内驱力。 五年级语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培养习惯与态度的契机:课前预习时圈点批注的习惯,课堂讨论时敢于质疑的态度,课后拓展时主动阅读的坚持……这些过程性的积累,其实远胜过一张试卷的分数。正如文章所言,教育应“狠抓过程”,当学生握笔时自然挺直腰背,读书时自觉圈画感悟,面对难题时脱口而出“我再试试”,便已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扎下了深根。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答题机器”,而是培育“会学习、爱生活”的人。于生字词中练专注,阅读理解中养思考,习作表达中树自信,让习惯成为自然,让态度化为力量,这便是语文课堂对“教育即习惯培养”最生动的诠释。 赵丽,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曾获安阳市“基础教育精品课”二等奖,文峰区优质课二等奖,文峰区优秀班主任。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