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定善狠”教育者的定力与智慧--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假共读活动时间:2025-09-01 合上书页时,“静定善狠”四个字在脑海中盘旋,初读时只觉矛盾——静定是温和的沉淀,善狠似锋利的决断,如何能共生于教育者的生命里?直到跟着作者的笔触,在那些课堂里的沉默瞬间、与学生眼神交汇的刹那、面对教育困境时的挣扎与突围中反复咀嚼,才渐渐明白:这或许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以静定的智慧扎根,以善狠的勇气生长。 静定:教育者的定力,精神底色 书中反复提及的“静定”,不是消极的沉默,而是一种向内的深耕。想想自己,我总被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牵着走:小组讨论演变成闲聊,孩子故意接话茬逗得全班哄笑。那时的我急切地用提高音量、批评指责来“控制局面”,结果课堂愈发混乱,师生关系也蒙上紧张的阴影。直到读到书中“静定是应对复杂的第一道屏障”,我才恍然惊醒——真正的课堂掌控力,从来不是靠“声嘶力竭”的权威,而是源于教师内心的稳定气场。那一刻,作者写道:"教育哪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技巧?不过是安静地站在那里,用一颗稳定的心,接住另一个摇晃的灵魂。" 善狠:教育者的智慧,原则坚守 与“静定”相伴的“善狠”,初看令人费解——教育不是应该以爱为底色吗?何来“狠”的容身之处?但随着阅读深入,我才理解:这里的“狠”,是教育者对原则的坚守,对成长的负责,是藏在温柔背后的锋芒。 书中记录了一个教育案例:班里有个男孩小凯,聪明但极度自我中心,小组合作时总抢话,同学指出问题他就冷嘲热讽。作者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连续三次在班会课上设置"团队协作"主题讨论,故意让小凯担任组长;当他再次打断同学发言时,作者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在课后单独问他:“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想?”更“狠”的是,她联系了小凯的父母,不是告状,而是请他们一起观察孩子在家庭中的沟通模式。当小凯因为小组评分垫底而沮丧时,作者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你不是坏孩子,但你得学会尊重别人——这是比成绩更重要的功课。” 这种“善狠”里藏着教育的辩证法:所谓“善”,是对学生本质的信任(“你不是坏孩子”),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给他反思的空间);所谓“狠”,是对错误行为的零容忍(不纵容自我中心),是对教育责任的担当(必须帮他学会尊重)。就像作者在书中所写:“教育者的善良,从来不是无原则的妥协;真正的温柔,是有力量的守护。” 静定与善狠的共生:教育者的完整修行 书中最动人的部分,是作者对“静定”与“善狠”关系的阐释:“静定是根,善狠是叶;静定是土壤里的养分,善狠是破土而出的勇气。”当教师拥有静定的定力,才能在面对教育中的突发状况时保持清醒——不被情绪裹挟,不被表象迷惑;当教师怀有善狠的勇气,才能在守护学生底线时坚定有力——不被温柔绑架,不被妥协软化。 这种共生关系,让我想起自己刚入职时的迷茫:面对学生上课说话,我到底是该严厉批评还是温柔提醒?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适——有时需要静定的等待(比如学生偶尔走神时,一个眼神比呵斥更有效);有时需要善狠的决断(比如面对原则性错误时,必须明确底线)。而支撑这种调适的,正是教师稳定的内核:既有静定的智慧看清教育的本质,又有善狠的勇气守护成长的方向。
沈咏泽,安阳市南关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文峰区优秀教师。“体育不是雕刻完美的身体,而是点燃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 教育格言:"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教育是给予适合的阳光和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