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静定善狠”中看顽童蜕变--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时间:2025-09-01 于“静定善狠”中,看顽童蜕变——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 作为一名刚送走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读完这篇关于“静、定、善、狠”的文章,心中颇有共鸣。一年级孩子像一群刚破壳的小鸡,叽叽喳喳、坐不住、注意力飘忽,尤其是几个调皮捣蛋的“小魔王”,曾让我无数次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但一年下来,看着他们从上课满地跑、作业本上画小人,到能坐满40分钟、主动举手答题,这蜕变的背后,恰好藏着对“静、定、善、狠”四字的实践与感悟。
一、静:在混乱中稳住阵脚 刚开学时,班里的小宇是典型的“问题学生”:上课钻桌子底、抢同学的橡皮、数学题刚讲完就忘得一干二净。我每天被他的各种“突发状况”牵着走,下班回家满脑子都是“他今天又闯了什么祸”。 后来试着践行“静”的智慧:放学后花5分钟专注呼吸,把小宇的“捣蛋事迹”暂时从脑海里剥离;睡前关掉手机读半小时教育类书籍,慢慢明白“孩子的调皮往往是探索欲或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心态静了,处理问题时也从容了——当小宇又一次在课堂上扔纸飞机,我没有当场发火,而是深呼吸后笑着说:“看来小宇的飞机想‘飞’到黑板上的数学题里,不如我们先一起解开这道题,再让飞机‘着陆’?”没想到他愣了一下,居然乖乖坐回了座位。静下来,不仅平复了我的情绪,也给了孩子缓冲的空间。
二、定:在反复中坚守原则 调皮的孩子习惯养成往往“反复无常”。就拿排队来说,班里的小豪总爱插队,批评教育后能好两天,过阵子又故态复萌。每次帮班主任放学都会发现站的队伍都不一样。 但“定”字提醒我:教育是长期主义,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我给自己定了两条原则:一是排队规则必须坚持,二是经常花5分钟专门训练排队。不管小豪怎么哭闹、耍赖,我都温和而坚定地让他回到队伍末尾,同时在他偶尔遵守规则时立刻表扬。那段时间,我屏蔽了“其他班都没这么严”的议论,也拒绝了“孩子还小不用太较真”的建议,专注于“规则意识培养”这个核心目标。两个月后,小豪不仅自己不插队了,还会提醒同桌:“要排好队哦。”这份“定”,让我明白教育就像磨石子,再顽劣的石头,只要持续打磨,终会露出光泽。
三、善:在理解中唤醒自觉 一年级孩子的“调皮”,背后常藏着不被理解的需求。小哲上课总爱扯前排女生的辫子,我找他谈话,他梗着脖子说“就是想跟她玩”。后来通过家访才知道,他是留守儿童,平时很少有人陪他说话。 “善”让我学会换位思考:他的调皮,其实是渴望关注。我不再批评他,而是每天课前特意问他:“小哲今天想给大家出一道数学口算题吗?”当他感受到被重视,扯辫子的行为渐渐消失了。我还发现他对图形特别敏感,就把课本里的几何题变成“图形寻宝游戏”,让他当“小队长”带着同学找答案。渐渐地,他上课专注了,作业本上的字迹也工整了。善意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像阳光一样,照亮孩子内心的角落,让他们愿意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四、狠:在规则中筑牢底线 当然,对调皮的孩子,“狠”也是必要的。这里的“狠”,不是严厉批评,而是对规则的坚决执行。班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数学作业必须按时交,没完成的要在课间补完才能出去玩。小航曾连续三天不交作业,理由是“忘了”。 我没有心软,课间陪着他在教室补作业,看着其他同学在操场上玩,他眼里满是羡慕。补完后我问他:“下次能记住按时交吗?”他点点头。第二天,他不仅交了作业,还主动多做了一道附加题。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懂“规则面前人人平等”,适当“狠”一点,不是为难他们,而是帮他们建立边界感,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对他们长远发展负责。 一年下来,看着曾经调皮的孩子能认真听讲、工整做题,我深深体会到:“静”是处理问题的前提,“定”是习惯养成的保障,“善”是走进孩子内心的钥匙,“狠”是规则落地的底气。这四个字不是孤立的,而是像齿轮一样互相咬合,让教育既能有温度,又能有力度。未来的教学路还长,但带着这四字箴言,我想我能更从容地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
张泽涵,安阳市南关小学数学教师,从事教学数年,对待孩子们和蔼可亲,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教育理念:数学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孩子在探索中爱上思考,比记住公式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