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静、定、善、狠”四字法则中砥砺前行--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假共读活动时间:2025-09-01 读罢这篇文章,第一感受是文章对当下教育生态中教师处境的分析很透彻,提出的“静、定、善、狠”四字法则更是切中要害,为教师平衡工作与生活、提升职业状态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有共鸣。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小大人”的过渡期,既有孩童的调皮,又开始萌发自主意识,加上家长对升学衔接的关注渐浓,教学中的“变量”时常让人手忙脚乱。这篇文章提出的四字法则,像一把精准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平衡教学与心态的大门。 “静”是课堂的定海神针。让教师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保持内心澄澈,既能专注工作,又能及时抽离享受生活,通过呼吸调节、创造宁静空间等具体方法,实现情绪的平复和认知的提升。在讲解《慈母情深》这一课时,记得有的学生因共鸣而落泪,有的却在偷偷传纸条;分析病句时,总有几个“小问号”突然扯出与课文无关的话题。遇到这些,我常急着维持秩序,结果越忙越乱。文中“静中观察情绪、静中打磨教学”的建议,实实在在地点醒了我,我们完全可以课前静下心研读文本,把“母爱”的细节拆解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场景,课上发现分心的学生,先深呼吸,用眼神示意而非立刻批评,让课堂更专注。放学后,可以花十分钟静坐,把“个别学生又没完成作业”的焦虑暂时放下,才能带着轻松的心情迎接第二天的晨读。 “定”则强调坚守教育初心,专注本职,在纷扰中保持方向,通过明确目标、区分轻重缓急等培养抗干扰能力。正如文章所述,我们当教师的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不要轻易对一些外在的称号、诱惑有所期望,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在面临教育改革、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误解等挑战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在教学过程中,专注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实,我们应该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实实在在地做事。文中“坚守教育初心”的提醒让我坚定——语文不止是考点,更是让学生爱上文字的温度,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形成这种意识。 善”要求教师心怀仁爱,同时保持边界感,在关爱学生、理解家长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坚守职业道德。我们要不断学习文章中阐释的高度,始终要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和敬畏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学生的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在学生工作方面,要关爱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边界感,对难相处的学生及家长保持基本的尊重和善意,要把自己的善良和爱给值得爱的学生,为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善”是连接心灵的桥梁,但要有边界,例如我们要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维护教育的公正性和纯洁性,违背原则的事情坚决不去做。 “狠”是对内的严格自律和对外的原则捍卫,既督促自己成长,也用合理规则引导学生,助力他们真正成长。可以说,“狠”是成长的催化剂。对自己“狠”,是逼着自己改掉“拖到睡前备明天的课”的习惯,提前三天备好详案。对学生“狠”,是听写不过关就陪着重默,直到全对为止;是写作文跑题了绝不放过,让他们重新审题、重写,哪怕哭鼻子也不心软。但这种“狠”藏着温度:重默时会先帮他们圈出易错点,重写作文时会蹲下来和他们一起分析“哪里偏了题”。就像文中说的,“狠”是为了让他们明白,成长总要跨过几道坎。 这四个汉字,像语文课本里的四个关键词,串起了教学日常的悲欢。静下来,才能听见文字里的心跳;定下来,才能守住教育的初心;善起来,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狠起来,才能推着他们跨过成长的关卡。带着这四个字继续走,语文课会更有温度,日子也会更有力量。
赵丽,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曾获安阳市“基础教育精品课”二等奖,文峰区优质课二等奖,文峰区优秀班主任。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