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4
祖国是一只报晓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也是一片广阔的稻田,我要做最美的小苗。在田字格里写下:长大要当科学家。挺起胸,像松树,做个有用的人。当暴雨冲垮沙堡,我们手拉手,用坚强的毅力和满腔的热血,筑成新长城。小朋友的梦想,是未来的星星。请大家举起小手,把复兴的种子,种进我们的童话。 作者:万源市河口镇小学 张轩豪 指导老师:李吉林
2025-10-04
战鼓擂响时,既是百姓的噩梦,亦是战士的出征号角。一具具忠躯卧野,汇成血色长河。直到,世界的东方不再有“东亚病夫”的称号,而是盘旋于高空的巨龙。今日之华夏,不在于被掩埋于尘埃,而在于屹立于顶峰。于中华儿女,当立鸿鹄之志。誓做栋梁材:以祖国为荣;以祖国为傲;以先烈为灯;以先烈为榜。无悔生于斯土,更以毕生之力,护我山河无恙!作者:万源市河口镇小学 于昕冉指导老师:李吉林
2025-10-04
在时代的海洋, 我似一叶扁舟,孤独起航。报国之志,如心底的火种,在波涛中,倔强燃烧。强国的梦,似远方的灯塔,引我在黑暗里,无畏闯荡。我以勇气为帆,以信念作桨,在汹涌浪涛里,奋力远航。无人喝彩,无人欣赏,在寂静中,坚守着理想。我像深海里的鱼,默默潜行,积蓄力量。于无尽的深渊里, 打磨着自己,等待绽放。 在无人问津的时光, 用汗水与泪水,浇灌希望。哪怕只是一丝微光,也要在黑暗中照亮。在渺小的身躯里,藏着巨大的能量。 我愿化作那破浪的巨桨, 推动强国之舟,驶向远方。 立报国之志,做担当的榜样,在时代的浪潮中
2025-10-04
黄河在晋陕大峡谷的咆哮中涌动着5000年文明的血脉,这条奔流不息的母亲河,见证过戍边将士的血性,聆听过丝绸之路的驼铃,如今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孕育着新的传奇。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奔流——为国家富强,为民族复兴。 大运河的涟漪里,飘着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这位开辟新航路的船长,用七次远航在太平洋上拓展文明的疆域。郑和用行动诠释了“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报国精神。这种跨越重洋的探索勇气,让文明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钱塘江的潮声里,回荡着詹天佑的誓言。当京张铁路的汽笛声唤醒沉睡的燕山,这位中国铁路之父在八
2025-09-25
宿州市埇桥区英华高级中学 高一新生 陈丹阳同学踏入高中的大门,我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军训,作为高中生活的第一课,不仅锤炼了我的意志,更在我心中种下了立志的种子。烈日下,我们站如松,行如风,每一次的坚持都是对自我的超越,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学校多元化培养的理念,让我们的高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课余时间,我选择加入了篮球社团,那里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有激情四溢的比赛。在球场上,我们挥洒汗水,共同进退,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学会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班级民主选举中,有幸被选为班长。这份荣誉背后,是沉甸
2025-09-09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九·三”阅兵。它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犹如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在天安门广场徐徐展开,让我震撼与感动。 整个现场人山人海,热情洋溢。随着80声礼炮响起,升国旗、唱国歌、检阅部队、分列式、放飞和平鸽,这一切都井然有序。看到这个场面,我不禁热泪盈眶。 阅兵活动共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两个部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徒步方队。战士们穿着绿色的军装,迈着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步伐,目光坚定,神采奕奕地走过天安门广场。他们响亮的口号,震天动地,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2025-09-09
鲜花感谢雨露,因为雨露让它们成长;雄鹰感谢天空,因为天空让它们飞翔;骏马感谢草原,因为草原让它们驰骋。而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因为他伴随我成长。 感谢老师那颗关爱的心。曾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老师发了期末试卷,当我看到卷上那刺眼的分数,不争气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夺眶而出。此时窗外怒号的狂风,吹着树木发出吱吱的哀嚎。就在这时,您轻轻地走过来,坐在我身旁,用手抚摸着我的头,温柔的说:“孩子,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沮丧。你要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加油呀!”听着您这温馨的话语,看着您那和蔼的脸庞,我露出
2025-09-01
左手习惯,右手态度:体育课堂中毅力的培养——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体育教育的真谛,不在塑造完美的运动机器,而在培育永不熄灭的奋斗精神。翻开《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一书,书中“习惯是教育的根基,态度是教育的灵魂”的理念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体育教学实践。在多年的体育教学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体育课堂中毅力的培养,本质上是一场左手系统训练与右手精神激励的共舞。当学生能在日复一日的奔跑跳跃中沉淀坚持的习惯,在挑战极限的瞬间点燃内心的火焰,体育便超越了身体训练的范畴,升华为生命韧
2025-09-01
读完《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一文,恰逢刚送走一年级学生、即将迎来二年级教学,文中“习惯与态度是教育底层逻辑”的观点,与“双减”背景下“减少机械训练、注重素养培育”的要求不谋而合。从一年级的“启蒙适应”到二年级的“深化进阶”,数学教学更需在习惯培养中渗透思维方法,在态度引导中激活内驱力,让“减负”真正与“提质”同行。一、用“微习惯”搭建思维阶梯,让学习“轻装上阵” 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学时,更多是对数字、图形的直观认知,而二年级需要过渡到抽象逻辑的初步构建。“双减”要求减少重复练习,
2025-09-01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这样从教不久的年轻老师心里亮堂多了。以前总盯着学生算对几道题,现在才明白,数学不只是公式定理,更是习惯和态度的训练场,习惯和态度是数学学习的“根”。班里有个男孩叫小周,脑子灵光,但作业本永远像被水泡过,数字歪歪扭扭,脱式计算经常漏掉步骤。我盯着他改了好几次,可下次还是老样子。后来我改变了策略:每天上课前让他在黑板上写一道题的解题步骤,要求数字对齐、符号规范。一开始他总出错,我不批评,就指着他写对的地方说“这个数字写得真标准”。慢慢的,他作业本上的数字工整了,连算错的次数都少了—
2025-09-01
《当下老师要做到“静、定、善、狠》这篇文章最后结尾把“静、定、善、狠”比作四季轮转的箴言,整篇文章不仅勾勒出了一条教师们修心行路的轨迹,更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日常课堂里那些我们看似平凡却又暗藏深意的瞬间。课堂上有时要以“静”制动。记得刚接新班时,几个小淘气总爱在课上“斗嘴”。有一回,课堂正讲得入神,后座两个孩子却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来越高,引得全班目光聚焦。我快步走到他们面前,想要发火,却又赶紧转过身,深吸一口气,平复好心情后又转回去,没有厉声呵斥,而是温和而沉静地看过去。喧闹仿
2025-09-01
读罢这篇文章,第一感受是文章对当下教育生态中教师处境的分析很透彻,提出的“静、定、善、狠”四字法则更是切中要害,为教师平衡工作与生活、提升职业状态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有共鸣。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小大人”的过渡期,既有孩童的调皮,又开始萌发自主意识,加上家长对升学衔接的关注渐浓,教学中的“变量”时常让人手忙脚乱。这篇文章提出的四字法则,像一把精准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平衡教学与心态的大门。“静”是课堂的定海神针。让教师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保持内心澄澈,既能专注工作,又能及
2025-09-01
于“静定善狠”中,看顽童蜕变——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作为一名刚送走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读完这篇关于“静、定、善、狠”的文章,心中颇有共鸣。一年级孩子像一群刚破壳的小鸡,叽叽喳喳、坐不住、注意力飘忽,尤其是几个调皮捣蛋的“小魔王”,曾让我无数次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但一年下来,看着他们从上课满地跑、作业本上画小人,到能坐满40分钟、主动举手答题,这蜕变的背后,恰好藏着对“静、定、善、狠”四字的实践与感悟。一、静:在混乱中稳住阵脚 刚开学时,班里的小宇是典型的“问题学生”:上课钻桌子底、抢
2025-09-01
初读“静、定、善、狠”四字箴言,恰似在教育迷雾中撞见明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每日面对数十双对数字好奇的眼睛、作业本上的歪扭算式、家长群里的细碎关切,以及“分数”与“成长”的拉扯,这四字如良药,让我在加减乘除的课堂里寻到从容。 静:于喧嚣中守澄明,让思考生长 数学课堂最忌“急”。记得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因大半学生分不清“3/2”与“2/3”情绪失控,嗓门一提,课堂瞬间死寂,举手的孩子都缩了回去,后来才惊觉,自己成了情绪的奴隶。 如今遇到类似场景,我会做“情绪的旁观者”。讲“多边形的内角和
2025-09-01
读完《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结合五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对教育本质有了更深体悟。在五六年级语文教学中,习惯培养尤为关键。就像文中提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语文学习的字词积累、阅读写作习惯,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每天坚持阅读经典作品,和偶尔阅读的学生,在理解能力、文学底蕴上差距会逐渐拉大。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按时预习、复习,认真书写、规范答题的习惯,这些习惯会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有力支撑,助力他们理解复杂文本、写出精彩习作 。态度同样不可或缺。五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部分会有应付心态
2025-09-01
文章作者提出“静、定、善、狠”四字心法,不仅是一剂清醒剂,更是一套极具实操性的生存与发展智慧,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在“非主科”领域耕耘的美育工作者而言,感触尤深。美术课堂,本就是一片需要“静气”的土壤。观察需要静心,创作需要静思,欣赏需要沉浸。当孩子们挥舞画笔、揉捏彩泥时,我能否像文章所言,“在静中平复情绪,形成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课堂的“不可预测性”(比如颜料打翻、创意跑偏),能否先“深呼吸”,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而非被急躁主宰?课前精心备课,思考如何将抽象的美术语言“通俗易懂”地传达;课堂中
2025-09-01
习惯与态度,就像成长路上的一对“伙伴”,一个为前行筑牢根基,一个为探索点亮方向,二者同行,便能为成长不断蓄积冲破阻碍、持续向上的能量。用习惯搭起“稳步走”的阶梯在我的课堂上,“每日3分钟”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刚上课的3分钟,全班一起听课本录音跟读,用手指着句子逐词对应;下课前3分钟,轮流用“Today I learned...”简单总结收获。起初,孩子们会卡顿、会忘词,我就拿着计时器站在讲台旁,笑着说:“慢慢来,我们有3分钟呢!“一个学期后,不用我提醒,预备铃响过,孩子们会自发拿出课本翻到对应页面;总结时,连平时最腼
2025-09-01
读罢《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作为小学美术老师,我心中满是共鸣。美术课堂何尝不是培养习惯与态度的沃土?孩子们握笔的姿势、摆笔时的耐心、对待作品的认真,都是习惯的缩影。有些孩子总爱随手丢橡皮,画到一半就烦躁地揉掉画纸,久而久之,作品也难有进步;而那些能坚持每天画一幅画、认真削好每一根铅笔的孩子,即便起初技法生涩,半年后也会有惊人的蜕变。这正如文中所说,习惯的力量藏在日复一日的细节里。更让我触动的是“态度”二字。美术课上,有的孩子总怕画错,铅笔在纸上悬着不敢落下;有的孩子急于求成,涂色涂
2025-09-01
初读《当下老师要做到“静、定、善、狠”》,只觉字字珠玑,再结合五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细品,更觉这四字是指引教育前行的灯塔,照亮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静”,是语文教学的底色。五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既有文本解读的深度探究,又有习作指导的细腻雕琢。当我们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学中突发的状况,“静”能让我们稳住心神。就像在讲解古诗词时,学生可能对诗意理解偏差,或是在作文课上思路阻塞,此时,老师若能静下心,不被急躁情绪左右,耐心引导、循循善诱,才能带学生走进语文的诗意世界,探寻文字背后的奥秘。“静”也
2025-09-01
读过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一文,许多教学中的片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每天都在三尺讲台前见证习惯与态度对孩子成长的深刻影响。晨光里埋头演算的身影,错题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解题时突然亮起的眼眸,都让我愈发明白:教育从不是一蹴而就的灌输,而是用耐心打磨习惯的棱角,用智慧焐热态度的温度,让每个孩子在成长的土壤里,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话在小金豆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刚接班时,这个小个子男孩就展露了惊人的数学天赋。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当其他同学
2025-09-01
合上书页时,“静定善狠”四个字在脑海中盘旋,初读时只觉矛盾——静定是温和的沉淀,善狠似锋利的决断,如何能共生于教育者的生命里?直到跟着作者的笔触,在那些课堂里的沉默瞬间、与学生眼神交汇的刹那、面对教育困境时的挣扎与突围中反复咀嚼,才渐渐明白:这或许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以静定的智慧扎根,以善狠的勇气生长。 静定:教育者的定力,精神底色 书中反复提及的“静定”,不是消极的沉默,而是一种向内的深耕。想想自己,我总被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牵着走:小组讨论演变成闲聊,孩子故意接话茬逗得全班哄笑。那时
2025-08-30
读完《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这篇文章,我心里感触特别深,尤其是看着班上这些活泼可爱却又让课堂有些“失控”、成绩暂时落后的三年级孩子们。面对他们,这不再是口号,而成了我心中一盏必须点亮、也必须传递下去的灯。左手抓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习惯”不是虚无缥缈的大道理,而是课堂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点点滴滴:“坐得住”的习惯:小屁股在椅子上扭来扭去?小手忍不住去摸文具盒?眼睛总往窗外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抓”住的细节。可能要从“坚持10分钟专注听讲”这样的小目标开始。用明确的指令、及时的提醒(
2025-08-30
读完《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一文,深有感触。身为小学音乐教师,文中“大道至简”的智慧在我心中激起强烈共鸣。音乐课堂不只是音符与节奏的传递,更是塑造灵魂的土壤,而习惯与态度恰是滋养这片土壤最朴素的养分。 一、音乐课课堂常规习惯 教育专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音乐课堂学习习惯可使学生在音乐课上互动,认真听讲,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该抓的就是习惯。每年新接手一个班级时,我都要对学生进行音乐课堂常规的习
2025-08-30
读罢《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认同教育的真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一理念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鲜明。五年级是学生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语文课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正是培养学生习惯与端正态度的绝佳土壤。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本就与生活紧密相连。平时的课堂上,我常要求学生“提笔即练字”,从田字格中横平竖直的笔画,到作文本里清晰工整的段落,都是习惯的养成。曾有学生作业潦草,我并没有去苛责分数,而是每天让他临摹课文范字,请
2025-08-30
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读完《当下老师要做到“静、定、善、狠”》这篇文章犹如在迷茫的教育丛林中找到了一条清晰的小径。文章提出的静、定、善、狠四字箴言,为我指明了一条既能坚守教育初心又能保护自我的实践路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些曾经让我困惑或欣喜的时刻。静字让我深有感触。班上有个叫晨晨的孩子,数学成绩突然下滑,早上第一节课就趴着睡觉,作业潦草应付。我第一反应是愤怒和失望,准备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但我做了几分钟深呼吸,决定先静观其变。课后私下询问才知道,原来晨晨的父母在外地工
2025-08-30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每天都在“兵荒马乱”中摸索前行。“静、定、善、狠”这四个字,就像给新手教师的量身定制的“成长锦囊”,在面对调皮学生、焦虑家长、班级繁杂事务时,帮我稳住阵脚,也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静”是我对抗“事务焦虑”的法宝。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级的一个月,每天脑袋里全是“谁没交作业”、“谁又打架了”、“谁的错题还没有订正”的画面,还有年级组长催交表格、提醒明天教研……每天都是事情推着我走,完全没有自己的节奏,我感觉自己像是高速旋转的陀螺。“静”的方法就是在我的桌子上贴上便利签,快速将所有待办
2025-08-30
阅读《当下老师要做到“静、定、善、狠”》一文,内心深受触动,这四字箴言,为身处教育浪潮中的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静”是教育的基石,是教师在繁杂日常中应保有的沉稳心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需要教师静下心来,耐心耕耘。在备课环节,摒弃外界干扰,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深入钻研教材,思考如何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批改作业时,静下心去分析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反馈,而不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当面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更需以静制动,用平和的态度稳定局面,引导学生回归正轨。这种静气,能让教
2025-08-30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翻开关于“静、定、善、狠”的文字,总被一种矛盾又和谐的力量吸引——静的柔和与狠的刚硬,定的执着与善的灵活,看似对立,却在教育场域里交织成奇妙的平衡。“静”在教学中是一种从容的智慧,也是教育者内心的定力。有时教室里突然出现学生争吵的混乱场面,我并不会急着呵斥,而是先让自己静下来——站在一旁沉默几秒,用平静的目光扫视全班。这种“静”不是不作为,而是用沉稳的气场让学生感受到氛围的变化,往往比大声训斥更能快速平息骚动。“定”不是固执,而是教育者心中有方向、行动有坚守的从容。我
2025-08-30
躬耕于小学英语课堂的我,捧读此文,字字句句如重锤叩击心弦。文中描绘的图景正是我们每日置身其中的真实生态,熟悉却暗流涌动。当作者“静、定、善、狠”四字心法跃入眼帘,刹那间如拨云见日,为航行于这片复杂海域的我,骤然点亮了前行的灯塔。这份沉甸甸的感悟,源于灵魂深处的共鸣,更是在每一日与孩子们相处的课堂内外,用实践感悟出的真知。一、静:澄澈心湖,映照教育本真“心如止水,澄明自观”——这八个字瞬间击中了我。面对几十个个性鲜明、背景各异的小学生,以及他们背后同样充满期待的家长,情绪的暗流随时可能涌动。记得有
2025-08-30
《当下老师要做到“静、定、善、狠”》是一篇对教师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实用性文章。它向我们介绍了现实教育生态下,教师应该怎样从“静、定、善、狠”入手,逐渐成为从容、坚定、温暖而有力的自己。“静、定、善、狠”这四个字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指引着我们在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静”是教育者的首要心态。作为班主任,面对班级里层出不穷的琐事更需要“静”。“报告!”一名学生急急忙忙跑进办公室:“老师!小明和小亮打起来了!……”面对着“轰炸案情”,情绪波动是我首先的反应。深吸一口气,尽快让自己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