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人物访谈
    • 杨晓凤--台上自在 台下从容

      杨晓凤,女,1981年10月出生,河南安阳林州人,安阳市殷都育才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职称。 参加工作十余年,她成熟了很多,但当初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因为她和一群热情似火的少男少女们朝夕相处。他们一同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也一起分担着失败的苦涩。可以说,他们见证着彼此的成长,也互相用热情温暖着对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教学的历练,她被评为安阳市优秀班主任、市骨干教师、殷都区优秀教师、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获安阳市优质课二等奖,河南省优秀教案三等奖;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并获一等奖,多次负

    • 做最好的教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05年学校竞聘演讲上我演讲的题目是《做最好的教师》,2018年的今天我以《做最好的教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进入今天的话题。  所谓“最好的教师”,用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做最好的教师,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张贵栓--教研路上的引路人

      张贵栓,河南省林州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林州市教育学会理事,林州市语文主题学习研究会秘书长,安阳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小学语文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优秀教研工作者,第二届河南教育名片获奖者,北京华樾教育研究院中小学课程中心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研究员。 “类阅读”倡导者,提出“一标统三书,一线串三珠,一题练三文” 阅读思维,构建了“1+x+z x+1+z、x+y+z”的阅读模式,完善了“语文主题学习”课堂基本评价标准。 在国家级、省级刊

    • 黄丽红-- 幼教行业的哺育者

      黄丽红,女,安阳市文明大道幼儿园教师,河南省名师、省级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 2017年省优质课评比获二等奖;2016年执教的优质课《一只狼》获市一等奖,曾执教的公开课《京剧脸谱》、《小动物过冬》获市优质课大赛二、三等奖,2008年送教下乡,观摩课《吹泡泡》受到大家好评,2009年设计的教育活动在安阳市案例评选中获一等奖;2015年参与的市级课题研究《数学在操作活动中的研究策略》结题。曾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幼儿全脑开发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的研究,撰写的《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论文、

    • 河南省安阳市水冶镇阜城南街小学——马九红

        马九红,女,1977年5月出生,1996年6月毕业于河南省安阳市第一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工作,于水冶镇阜城南街小学任教至今。参加工作22年,期间自修了专科、本科,努力使自己的底蕴更深厚,视野更开阔;工作认真勤勉,教学成绩名列前茅;2011年起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全校教学成绩年年一等奖,所以更坚信“勤能补拙”;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把他们当作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尝试着将班里每个孩子的故事写在博客里;22年的班主任生涯,最大的感受是“累并幸福着。”收获荣誉证书无数,自以为与证书相比,社会的口碑更重要——这既是坚持自

    • 安阳名师——董晓波

        董晓波,女,生于1975年,1986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1986年至2017年以来担任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目前是学校政教主任,担任五年级语文、科学、体育教学工作。分别取得省骨干教师,安阳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安阳市中小学自制教具语文学科一等奖、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奖,林州市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三等奖,城郊乡优秀教师、“心系中国梦做好引路人”征文优秀奖等。让每一位学生在的课堂上都有收获是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的自律信条。  一、激情满怀

    • 河南省辉县市范屯学校语文教师——王冰

        王冰,女,1984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硕士学位。河南省辉县市范屯学校语文教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优秀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教学理念:立足语文本质,探寻最适合孩子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  

    •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光明学校教师柳诚蕊

        柳诚蕊,女,本科学历,教龄26年,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光明学校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邢台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邢台市学科名师,临西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多年来,她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尽职尽责带领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指导引领上百名青年教师上优质课、制作课件、写论文等。2015——2018年上百次为各学校和全县教师做培训工作,精心组织每周一次的全县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开放日活动,高质量承担、完成了为期两周的全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集中跟岗学习活动,“送教下乡”几十次,

    • 新乡名师——宋璐瑶

        宋璐瑶,女,1977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辉县市范屯学校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辉县市骨干教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优秀教师。  从教22年来,一直热爱语文教学,始终追求生本课堂的理想效果,尤其关注儿童的自我成长。曾获新乡市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辉县  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更有对阅读教学的认识的文章刊登于《河南教  育》,并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均获新乡市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教学理念:教育要因爱发生,孩子会因爱成长,永远做孩子成长路上的赏识者和陪伴着。  

    • 新乡名师——侯淑伟

        侯淑伟,女,1979年10月出生,汉族,河南省辉县市范屯学校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辉县市骨干教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优秀教师。  从教20年来,一直与语文教学挚爱相随,乐于吸取新理念,追求课堂的灵动实效,关注儿童的深远成长。曾获新乡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辉县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曾做客于辉县电视台《名师工作室》栏目。所撰写的论文曾获“科教兴国杯”全国教研论文一等奖,所写文章曾刊登于《新乡教育》,并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均获新乡市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在班级管理中,曾多次被评为辉县市教育系统“模

    • 任村镇中心小学 岳晓芳

        岳晓芳女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是任村镇中心小学一名语文教师,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林州市优秀教师、林州市优秀班主任;林州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师;曾参加安阳市、林州市优质课比赛并获奖;多次承担镇公开课、观摩课;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日志多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参与河南省级课题研究2次,参与安阳市级课题研究2次。  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心引领学生成长,让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 西峡郭燕: 情系支教事业 无悔传教授业

      作为一名普通支教教师,她专注教育教学工作,时刻牢记工作使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教育热情,时刻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凭着一颗为党为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作为孩子们的师长,她坚持将自己的渊博学识和丰富教学经验,转化为一次次的教学实践,滋润着山区孩子的心田。以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渊博的学识,卓有成效的教学成绩,深受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尊敬和爱戴。作为同事眼中的知心姐姐,她团结同事,热心待人,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在做好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主动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其他

    • 扎根农村教育 无悔人生选择

      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的这位帅小伙就是张彦伟,2018年5月入选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他是安阳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荣誉的背后是他辛苦的付出。2010年大学毕业后,以特岗教师身份在二安镇第二小学一干就是八年。八年来,他任劳任怨,以校为家,专研业务,利用自身优势为二安二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用青春和热血浇灌了农村大地上的理想之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张彦伟热爱教育事业,学校赋予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视学校为第二个家。作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他始终以学校大局为重,不管是正常工作日,

    • 用最真的心 写最美的故事

      6月7日清晨,伴着窗外的鸟叫蝉鸣,从龙安区刘家庄小学传来孩子们的郎朗读书声。在四年级(3)班的教室里,一位穿着大方利索的老师正打着拍子带着孩子们诵读《朱子家训》。她就是去年5月,作为河南省唯一参赛选手,获得第七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的小学教师张琳琳。从教21载,勤教敬业显师德 1997年,17岁的张琳琳带着青春和梦想走上了三尺讲台,看着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她的内心温暖而踏实。“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要加倍努力。”张琳琳初为人师,暗下决心。然而,第一次参加东风乡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张琳琳

    • 万世之宝张文杰:呕心沥血三十年 甘做国家文化传承的保管员

        2012年3月10日,河南省南阳市首家民间博物馆――万世之宝民间收藏博物馆在溧河物流园开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展厅分上下两层共600多平方米,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兵器、家具、字画等多种藏品。小到发簪、银锁,大到佛像、家具,大大小小有两万多件。万世之宝博物馆多件藏品“登上”《华豫之门》珍宝台  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专家委员,南阳万世之宝博物馆馆长、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张文杰,因缘际会之下张文杰踏入收藏领域,自此之后便痴迷于其中。“2012年,我在长沙一位藏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教育启迪心灵

        --新乡市红旗区实验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初探  教育文摘周报河南讯(记者李小伟 通讯员张昕颖 张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精神之根,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因此,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问题,启迪思维,贯通古今,是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